舌尖上的甜蜜蜜 台式糕餅物語

【图/文.台湾光华杂志】

不让威利.旺卡的巧克力专美于前,更比马塞尔.普鲁斯特手中那块玛德莲蛋糕更富记忆与故事;台湾的甜滋味有一味藏在台式糕点里,揉入在地风土食材,在汉饼的传统中不断创新,焙烤台湾专属的记忆滋味。

撰着《我的幸福糕饼铺》的作者张尊祯,走访台湾各大城小镇的糕饼舖,归结台湾糕饼有六大特色:地方味、岁时味、吉祥味、人情味、时代味和虔诚味。这当中不只是味蕾的经验,更多是值得细细玩味的故事。

甜味:古老的宗教手段

专精台湾饮食文化的学者曾品沧指出:「糖跟糕饼产生密切配合,与宗教大有关联。」甘蔗制糖的方法最早在印度被记录,印度同时也是佛教的发源地,在地的僧侣把糖制成糕点,吸引群众到佛寺,「它本来就是一个很古老的宗教的手段」。日后佛教传入中国,佛寺也利用甜食来吸引信众,寺庙设有斋房,提供长途参拜的信徒糕点,这类甜食十分受欢迎,久而久之,佛寺制作糕点的斋房独立成为依在庙边的商店。信众来参拜会买糕点回去当伴手礼,许多传统糕饼店多以「斋」为名,其实来自这悠久的渊源,曾品沧话说从头。

日久,不只是佛教,道教或民间宗教也有了这种习惯,并发展出不同时令制作不同的糕点。糕点有了双重的作用,一则拿来敬献神明,二来可以犒赏自己,是供品,也是礼品。台湾四、五年级生的成长记忆,糕点是拜拜的时候才会吃到的珍稀,是往昔一陈不变日子里的幸福美好。

糕点:人际关系的联系

糕饼在台湾还有联系人际的功能,曾品沧说起:「台湾早年械斗频繁,族群间不平和,但在这些之外,我们也发展出跟人家表达善意的族群融合方式。」如在过年、中秋等重要时节餽赠糕饼,「这表达我跟你的关系是一种不寻常的关系,并在重要的节日借由送饼,进行再一次的『确认』。」

比如结婚礼俗,曾品沧举例,嫁女儿时要办桌宴客,这意味被邀请方须回礼红包,要让对方破费,备感歉意,因此主人会问一句:「我要订婚了,要送饼给你吗?」这时是以送饼来确认双方的关系,以免唐突失礼了。想着在以前没有电子回函的时代,台湾人用这古老的方式来回答,十足古意(kóo-ì)且有趣;这样的有来有往,意谓双方的关系还延续着,「这构成了我们的礼俗世界,人跟人之间关系的巩固跟确立。」而糕饼即是台湾礼俗重要的象征物。

台式糕点有承袭自汉饼的传统,也有从在地的食材中创新,展现台湾特色。

日治时期后的创新

台湾早期移民多来自潮、汕、漳、泉等地区,也将各个地区的糕点带进了台湾,呈现多姿多采的糕饼文化。1895年,台湾转受日本统治,传统汉饼师傅顺应市场,生产切合日本人口味的糕点;也有糕点师傅赴日深造,如台中的颜新发、宝泉等,带回了西式的甜点思维,揉进汉饼的面皮里。这个阶段,曾品沧指出:「最重要的是日本举办诸多的品评比赛,需要台湾特色的商品,台湾师傅就想尽办法创新糕饼,参与日本的品评,变成台湾的土产。」

跑遍各式糕饼店的张尊祯,也说起台式糕点受外来的影响,像澎湖的黑糖糕是学日本琉球师傅「琉球粿」的技术;花莲薯是台湾地瓜跟日本和菓子的绝妙组合;淡水的三协成饼舖因为有亲戚在英国领事馆工作,学到了西式派皮的做法,大饼的饼皮比较脆硬,口感偏西化。鹿港玉珍斋也顺应日本人喜好红豆的口味,推出「红豆粒」。曾品沧说:「我们不再只是接收来自中国的传统,也从中想办法创新,从在地的食材发展出各式各样的糕饼,展现台湾的特色。」

台湾的甜

那台湾的甜到底是哪种甜?张尊祯给了答案:「我觉得台湾的甜有两种,一种是分享的甜,一种是神明的保佑。」她像为糕饼喊冤地辩护道:「台式的糕饼从来不是要你一个人全部吃掉,而是要切开来,跟大家分享的;这样才不会觉得胆固醇过高、太油或者太甜,台湾的甜是要分享的甜。」想想真没错,古时候的饼是秤斤论两订制的,那么一大块,一个人绝对吃不消呀!

大甲奶油酥饼创始店裕珍馨第三代陈颖政也分享,酥饼是中台湾婚嫁常用的喜饼,主人家除了用酥饼回礼外,还有主人会分送酥饼给整个庄头,这是主人家请大家「吃个甜甜」,分享喜悦。

「许多糕饼的诞生,是因为祭祀的关系。」张尊祯再解释,糕点祭品是人与神明沟通的媒介,传统上依着岁时节庆敬奉在供桌上的糕点,都富吉祥祈福的意涵,拜拜完后再分享给亲朋好友,就像是分享神明赐予的福气。

老雪花斋第三代吕弘仁分享,绿豆椪的创发其实是来自忘记翻面的一场意外。

百年的记忆滋味──绿豆椪

绿豆椪,名称取自外型因受热膨起圆鼓鼓的样态,但它的创发其实是来自一场意外。

一早,我们踏进老雪花斋的工厂,空气中弥漫着馅料的香气,师傅们打面团、面皮的声响此起彼落,好了面皮,还是手工包馅,送进烤炉,从烤炉外探看,看着饼像吹气般慢慢膨起,外层面皮部分被撑开,可以看出其薄如雪片飞絮,这是老雪花斋创办人吕水(阿水师)命名的「雪花饼」,也是百年糕点「绿豆椪」。

位在台中丰原的老雪花斋是绿豆椪的创始店。创办人吕水,师承广东汕头派陈踀,又受丰原仕绅陈德全赏识,资助开店。吕弘仁是接家业的第三代,他和我们说起绿豆椪的诞生。

绿豆椪是以一层油酥一层油皮的方式卷成多层次的油酥饼皮,再塞入绿豆沙、肉角等馅料的台式糕饼,「台式糕饼的特色就是皮薄馅多,皮薄馅多的产品,馅料都是预先处理过,几乎可食用的状态,所以,中式糕饼最主要是在烤那层饼皮。」古时候烤饼的炭火难以掌控,师傅必须时刻守着炉火,不时翻面让饼平均受热,「但总是会有忘记翻面的几个」。

单面受热让饼膨凸起来,饼皮因未接触铁盘,色白如雪,阿水师认为这卖相有潜力,再多次试作,如缩小尺寸,只用绿豆沙当馅,以单面烤,端出来的试验品,客人好奇询问,老板娘阿水婶依着外型,膨胀像颗乒乓球,随口说了「绿豆椪」,自此这名称传扬千里。1925年(大正14年)参加在台中举办的「台湾区糕饼展」,与众多日本和菓子竞争中,获得铜牌赏。

绿豆椪内馅也几经变革,早期是就地取材自地瓜,吕弘仁说起,后来改用绿豆沙,较为爽口,中间包裹一小块肥肉;再随着时代的演进,改成肉酱版内馅。而今绿豆椪是各糕饼店必备的品项,各家馅料各有特色,烤法也各显功夫,绿豆椪可说是最出名的台式月饼。

颜新发第四代传人颜荣庆仍坚持制作老客人喜爱的传统滋味凤梨酥。

创汇小金砖──凤梨酥

凤梨酥取其台语谐音「旺来」的吉祥寓意,是台湾著名的伴手礼,也被暱称为「创汇小金砖」。凤梨酥的故乡在台中,将之改良创新的是百年饼店「颜新发」。

颜新发第四代传人颜荣庆聊起家族从阿祖颜瓶时代制饼发迹,并资助了阿公颜树木到日本习得一手好饼艺。颜树木就是凤梨酥的改良发想者。颜荣庆解释,凤梨酥的原型是传统凤梨大饼,传统的大饼是清仔皮(和生皮)。阿公当时将圆形的凤梨大饼缩小成方块状,再创新的将饼皮换成以奶油为主体的曲奇饼干饼皮,内馅则仍维持凤梨冬瓜酱的传统,妹妹颜欣平解释:「因为凤梨的纤维较粗,口味也较酸涩刺激,阿公那个年代,大家喜欢吃细致的东西,冬瓜是配角,能让凤梨馅绵密、滑顺,是当时代的人喜欢的口感。」这小小一方凤梨酥,自此成为家喻户晓的平民甜点。

2009年,微热山丘打着土凤梨原料,天然纤维和略微酸涩的滋味,在凤梨酥市场掀起一股风潮,颜荣庆说这也让他一度晕船,跟着生产,但是老客人回馈,还是喜欢传统「甜甜、绵绵、软软的滋味」,让他有自信坚持自家的味道。

如今市场上遍地开花,一小块凤梨酥,富含各店家不外传的黄金比例密码;有人加入蛋黄,成为凤黄酥;改入水果,成为各式的水果酥;有人饼皮偏重奶香味,有人偏爱蛋香;还有百年饼店老雪花斋仍坚持古法用猪油做饼皮,尝来有饼干酥脆的口感。

吃过最多NG品的颜欣平形容的好:「凤梨酥刚烤好时,香气还太饱和,建议隔一两天,配一杯茶,细细品味天然奶油跟奶粉的香气,可以吃到多层次的味道,体会糕饼留在口中的后韵,最是幸福。」

裕珍馨5.0版的奶油酥饼,从饼皮制程研发蜂巢状饼皮,不易破碎。

内建妈祖的祝福──奶油酥饼

你是否也酥饼、麦芽饼、太阳饼还傻傻分不清?奶油酥饼创始店裕珍馨第三代陈颖政告诉我们,已仙逝的文史学者林衡道曾考证:「酥饼是太阳饼的阿公。」

根据林衡道的调查,先民渡黑水沟来台,除了会请一尊家乡的妈祖,还会带着家乡祭拜过妈祖的闽式烧饼当精神食粮。闽式烧饼就此传到了台湾,当初保佑了大家平安渡海,有了祈福的意涵,再为了圆满的寓意,逐步演变成圆形。

酥饼原风行在中部海线,从后龙、通霄、苑里、大甲一直到部分彰化地区,后来被带到山线,如物资较丰裕的丰原一带,演变成了麦芽饼。

麦芽饼可说是太阳饼的前身,根据文献纪载,阿明师魏清海将之改良精进,变身赫赫有名的「太阳饼」,成为台中的名产,如今自由路上林立的太阳饼店,也成为城市中特有的风景。

位在大甲镇澜宫旁的裕珍馨,1966年开业,陈颖政告诉我们,阿公陈基振当年其实是制饼的门外汉,靠着一家三代努力研发,如今奶油酥饼是大甲在地的三宝之一。

拿着手上的奶油酥饼,陈颖政说:「现在的酥饼是5.0版。」版本如何演进呢?1.0版就是最传统论斤秤重的酥饼,2.0版则从技术变革,将酥饼一片片规格化。3.0版是阿公和爸爸陈裕贤听到吃素民众的心声,投入研发改良,以天然奶油取代猪油,这也是「奶油酥饼」名称的起源。

4.0版更与时俱进,听进了现代人要健康不爱甜的需求,跟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合作研发,以寡糖取代一般糖品,风味不减,但对身体负担更小。5.0版的奶油酥饼则从饼皮的制程去改进,陈颖政解释,以前的酥饼层次分明,一碰撞容易碎裂,不易携带;一回,厂区有虎头蜂来筑巢,请消防队拆除还煞费了一番力气,父亲从蜂窝的六角形原理得到灵感,将之运用在饼皮的工法上,解决了酥皮会大面积破碎的问题,成为蜂巢状饼皮。

传统酥饼的材料其实简单,就猪油、面粉、麦芽而已,但如此「顶真」(台语tíng-tsin)地对待一块酥饼,起因全是当年「一首签诗,六个圣筊」,而开始制饼事业的裕珍馨与妈祖的约定。

藏在台式糕点里的台湾甜滋味,揉入在地风土食材,是台湾专属的记忆滋味。 (林格立摄,马英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