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風暴襲 WHO統計:全球約1成人口因食物污染患病

台北医学大学卫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今天举办 「食品安全政策的未来发展:法规与监管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记者赖昀岫/摄影

每当爆发食安事件,总会让民众相当恐慌,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因食物污染而患病,并有多达200多种疾病,是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导致,且从民国70年至112年的统计,食品中毒案件原因统计,以盒餐在内的复合式调理产品最多;赖清德总统上任后新设3大任务型委员会,食品安全是永续、国安及健康议题,建议三大委员会纳入食品安全政策。

台北医学大学卫生福利政策研究中心今天举办 「食品安全政策的未来发展:法规与监管的挑战与机遇」学术研讨会,探讨当前食品安全政策面临的多元挑战,并建构更为积极、全面的政策框架,以应对新兴的食品安全议题。

北医大保健营养学系教授施纯光指出,从民国70年至112年食品中毒案件原因食品案件数统计,以含盒餐在内的复合式调理产品,共有934件,水产品的357件次之。

施纯光点出,食安五环的其中一环,是「全民监督食安」,一般民众检举食安相关案件的意愿不高,民众怕麻烦,也不了解重要性、检举管道及奖励,其中举发或缉获违反健康食品管理法案件奖励办法,奖金为所处罚金或罚锾额度的5%,却从民国88年以来都没有再修正。

赖总统上任后成立国家气候变迁委员会、全社会防卫韧性委员会和健康台湾推动委员会,但目前并未将食安明确列为主轴,施纯光强调,食品安全应被视为永续发展和全民健康的核心议题,建议将食品安全政策纳入。

北医大食品安全学系副教授廖凯威引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指出,全球每年约有十分之一的人口因食物污染而患病,其中40%的食源性疾病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并有多达200多种疾病是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物而引起,除了食品监测,人体生物监测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

卫福部次长林静仪表示,在全球化进程中,食品安全管理是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包括食品贸易风险、气候变迁影响、人力资源问题、新兴技术挑战和新商业模式,其中新兴技术挑战包括可食用昆虫、细胞培植肉、3D列印食品等新技术,以及新兴基因体和育种技术的应用,新商业模式则与食品外送平台、云端厨房和智能贩卖机等新模式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