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健康、低卡食物?恐是「健康食物痴迷症」 6种人易患病

文/ 陈蔚承 图/pixabay

你是否曾经坚持只吃某一样专家眼中的健康食物?或是你精算每项食物的卡路里,专挑低卡的来吃?小心你可能得了「健康食物痴迷症」。

小廖的胆固醇数值超标,他上网翻遍所有降胆固醇的方式,小心翼翼地按照专家的说法,吃能降胆固醇的食物,至于那些会升高数字的就谢绝往来,朋友邀约吃饭也拒绝。虽然BMI正常,但他总觉得自己胖,每次吃东西总用电子秤量食物重量、计算卡路里,让妻子不胜其扰,更不用说满柜的健康食品、保健品和有机食材

健康饮食、选择营养的食物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过度严格反而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社交障碍。美国约克大学心理系助理教授米尔斯(Jennifer Mills)回顾了2018年度关于「orthorexia nervosa」心理状态及行为的研究,想要找出为什么会发生、哪些人有这样的风险以及会有什么样的害处。

「有这样症状的人,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适,所以也没有就医或改变的倾向,长时间下来容易发生问题,」米尔斯指出,这些人长期只吃单一或某几项「健康」的食物,甚至控制食量,反而导致营养不良,而他们往往会长时间、花大钱采买和料理食物,所以可能造成经济问题,而与他人用餐时也可能因为不吃或只吃某些食物而造成社交障碍。

厌食症暴食症都有完整的研究和治疗方式,但这个症状并没有正式被列入需要治疗的名单中,但这是要被正视的,」米尔斯说。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全观式社区预防暨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师罗智宇表示,因为这个病短时间内不会造成当事人心理或生理上不适,也不会造成外观上的改变,因此才没有被列为疾病,而当事人也不会因为这样的问题就医,反而会觉得这样能安心。

研究发现有6项人格特质的人比较容易有这类症状:

1.强迫、固执的性格

2.冲动的性格

3.忧郁

4.有饮食疾病如厌食症,或曾罹患过重大疾病

5.对自己身材不满意

6.节食

罗智宇指出,「健康食物痴迷症」可能是一种对饮食的焦虑和强迫,因为这些人对健康或身材有疑虑而想尝试各种专家所说「有用、健康」的方法。

「有强迫特质的人会坚持用自己习惯或固定的方式来做事,且很难有弹性或改变。所以在营养、食物的选择上,他只会相信专家说或自己觉得健康的食物,但自己并不知道身体是否需要。」

他曾辅导过因罹患癌症而合并「恶病质」的病患,他发现由于恶病质,不愿意吃一般的食物,但却相当坚持一定要吃到某些健康食品,但这些却不一定是真的一定要吃的。

「这或许也是他们想掌控自我生活、安抚内心焦虑的方式,」罗智宇说,有些退休银发族因为没事在家,只有「吃」这件事情能够忙,也是他们退休生活唯一能掌控的事情,所以会大量看资讯、遵守专家的建议

(注)恶病质:将近约50%的癌症病人会有恶病质的症状,因癌症病患体内荷尔蒙、新陈代谢异常,或因食物摄取量减少而造成营养不良。

对这种状况的人一般很难劝导,「尤其是有强迫、固执特质的人,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往往会有完整的规划和管理,对个人生活掌握度很高,这时去质疑他的作法的话,很可能对方会不予理会,甚至强烈抵抗,」罗智宇说。

罗智宇建议亲友可以询问「这样吃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你觉得这样才对?」、「什么事让你想这样做?」同时也可以请对方做主观的感受评量,看看加入其他食物或改变饮食方式是否会让健检数字或身体变差?有时跟他们讨论后,他们会有体悟或加以调整。

此外,如果是退休族群,可能会认为这是他们生活中唯一能做的事情,那么可以请亲友陪伴他发展更多兴趣、参与活动来分散注意力。

「会去看这类营养、饮食资讯,一定是对自己的健康或生活有些许顾虑、担心,但盲从是不对的,」因此罗智宇建议可以去咨询医科营养师或身体健检,用更科学、可信的方式来了解自己身体需要什么。

但如果今天,这样的行为不会造成社交或家人困扰,也不会花额外的时间和金钱,他做完后又觉得安心,那倒是不用太强硬劝阻。功能医学营养师吕美宝也说,如果这样的行为,他感到开心、放心,反而让他减低焦虑,对家人朋友来讲也没有构成困扰,那么倒是不用过于在意。

另外也可以观察这样的行为只是个过程或是常态,「营养咨询时,营养师可能会初期建议个案用电子秤测量食物,透过实作增加份量上的概念,这是一种学习过程。若个案已经长期变成常态习惯,不测就不安心,甚至外出用餐也要测量,这就有点走火入魔了,」吕美宝说。

健康食物、饮食方式每年都有不一样的风潮,如之前的生酮饮食,有专家大赞其好处,但也有专家持保留态度,更建议一般人不要轻易自己尝试,但还是有许多人做,也不乏失败又伤身的例子。

或是看到某个食物对降三高、降胆固醇、抗癌有用,就花大钱来吃。对于「健康」,过犹不及都不好,到底我们该怎么看待健康食物和饮食呢?

吕美宝指出,专家提供的建议是现阶段的科学实证,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并不能以一概全,「这些建议可能可以给想要健康饮食,却又找不到方式的人一些解方,但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吕美宝也说,这些都是属于外在资讯,还必须要内化到日常生活中,并自主察觉身体的变化,才能有真正的帮助。

正念饮食创始人、印地安纳州立大学心理系荣誉教授克里斯泰勒(Jean Kristeller)指出,想瘦身不是什么美食都不碰,而是要知道吃进什么食物、细细品尝、酌量即可。

罗智宇也说,许多研究其实都有赞助厂商,因此都有其偏向,但民众可能无法分辨,引此建议均衡、多元、吃原型食物即可,这也是最多专家所推崇的方式。

有这方面行为的人都觉得,「这样做是我的事,我也没碍到别人。」但吕美宝认为,要遵守健康的饮食法则,或甚至自己拿电子秤量食物重量算热量,长期下来都不只是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也跟人际关系或社交活动有关,尤其是最亲近的家人,「是否会影响家人在准备、料理食材,上馆子、出游等计划?这不是自己的事,可能要跟家人沟通取得共识再做。」

延伸阅读:

原来肠胃炎时 吃什么都可以

安海瑟薇放弃吃全素后大脑像电脑重开机般 现改用「旧石器时代饮食法」维持身材

红酒对心脏几乎没益处!每天喝2杯 还会增加头颈癌、食道癌风险

蔬菜水煮才好? 专家:油炒可能更营养

豆花究竟能不能吃? 会有食安疑虑,主要是因为2件事

※本文由《康健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点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