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芬兰化经验为什么重要(周阳山)

(左)俄罗斯总统普丁(Vladimir Putin)与(右)芬兰总统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图/路透)

俄乌战争震撼了欧美各国,也让世人惊觉:坚持推动「北约东扩」的结果,竟然会造成这样严重的后果。尽管乌俄双方的和谈已经展开,但除非乌克兰人运用智慧,选择真正对己有利的和解方案,否则很可能陷入长期的征战之中,血流成河,形成严重的人道灾难。

在寻求和解与对话的各种方案中,经常被提及的选项之一是「芬兰化」(Finlandization)政策,这个曾经被西方社会赋与贬义的名辞是指「维持小国的中立和自主,既不依赖国际军事联盟的荫蔽,也不轻易触怒近邻与强权,以期维持自身的独立、和平与发展」。

凭借此一政策,芬兰人从1920年代以迄冷战结束的70年间,在列强之间纵横捭阖,维持巧妙的平衡,成为沟通东、西两大强权的重要桥梁,并且维持自身的独立、繁荣与民主。这一成功经验,与芬兰民众心目中「最伟大的芬兰人」马达汉(Carl Gustaf Emil Mannerheim,1867-1951)一生的传奇,密切相关。

马达汉是芬兰少数民族-瑞典裔的贵族,他精通德、法、俄及瑞典语,原本不谙芬语(属芬-乌语系),成年之后才逐渐学会。1887年秋天,20岁的他离开当时仍归沙俄统治的芬兰大公国,进入圣彼得堡骑兵学校,毕业后成为俄国骑兵团军官。

1892年5月,马达汉与已故的莫斯科警察总监之女结婚,继承了大笔遗产,开始与俄罗斯上层社会交往。1894年尼古拉二世继任沙皇,马达汉被选为贴身近卫。1901年他被拔擢为御马副官,享受上校级别的待遇,为皇家出国选购马匹。他游历了英、德、法、比及奥匈帝国,体验到与芬兰人截然不同的俄罗斯贵族生活。

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沦为战场,俄军节节败退。两年后,马达汉以中校身分参战,率骑兵进攻日军占领的营口港,但因给养困难终归失败。第二年春,他率领一支由东北地区土匪组成的纵队,成功突围,并晋升上校。

1906年3月,马达汉受命为俄国参谋总部担任情搜任务,远赴中国西北地区执行特务工作。他受命在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和山西等省搜集情报,勘察地理,掌握民情,并搞清楚俄罗斯部队能否一路进军到兰州,实现染指中国西北的野心。马达汉自圣彼得堡启程,东渡里海,越中亚进入新疆,前后历时两年之久。

经过14000公里的长途跋涉后,他终于抵达北京,在俄国使馆里写下《奉陛下谕旨穿越中国突厥斯坦和北部诸省到达北京之旅的初步调查报告》。回到俄罗斯后,他被尼古拉二世召见,1910年晋升为少将。他撰写的报告刊载于1909年的参谋总部军事刊物上。但由于后来俄罗斯帝国瓦解,这份调查报告一直到1988年才重新出版,展现在世人眼前。

1914年,一战爆发,马达汉担任骑兵旅长,对抗奥匈帝国。第二年,他出任骑兵师长。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罗曼诺夫王朝垮台,他被社会民主党主导的临时政府拔擢为中将,成为俄国境内最高阶的芬兰军人。但是由于他长期效忠沙皇,不受新政府信任,乃决定退役回到芬兰,自此告别了「俄罗斯前半生」;这一年,他50岁。

1918年1月4日,十月革命之后掌权的俄共中央承认芬兰独立。1月14日,芬兰议会通过决议组建国家军队,马达汉受命将各地自卫队和农民组织起来,并接收俄军留下的武器。l月27日,他被任命为政府军总司令,晋升为上将。但此时的芬兰却已分裂成右派的「白卫军」以及左翼的「红卫队」两大阵营,马达汉是白卫军领导人。

1月28日,芬兰社会民主党革命委员会宣布武装起义,在赫尔辛基的参政院被推翻,内战旋即爆发!白卫军控制芬兰北部及卡瑞利亚(Karelia)地区,与掌握首都及南部工业区的红卫队激烈交战。由于在俄国的红军忙于本国内战,无力他顾,红卫队逐渐败退。

1918年4月3日,在右派掌握的芬兰议会请求下,德国派出驻扎波罗的海部队1万4000人,支援政府军,收复首都赫尔辛基,红卫队宣布投降,逃入俄罗斯。内战造成超过8000红军战死,另外还有2、3万人死于饥馑和疾病。

内战结束后,芬兰政府指示马达汉将陆军交由德方进行改造,芬兰变成了德国的保护国,这违背马达汉一向坚持的独立自主原则,旋即辞职。半年后,1918年10月9日,德国宣布投降,在芬兰的影响力渐衰。

早先在1918年8月,芬兰国会的亲德势力推举德国黑森亲王卡尔(系德皇威廉二世的妹婿)担任芬兰国王,是为「卡尔一世」;但由于德国战败,卡尔宣布放弃王位,短暂的君主政体仅维持两个月便告终结;芬兰共和国旋即成立。马达汉受命担任摄政大臣,他解散了国会,定1919年3月举行总统大选,积极寻求内战后的民族团结与政治和解。

1919年7月25日,参与起草芬兰宪法的法学家斯托尔贝里在大选中获胜,他击败马达汉当选首任总统。由于对政党政治和政客失望,马达汉退出政治活动,出任红十字会主席,另外还设立儿童福利会。

但是,退出政坛的马达汉仍然享有很高的民间声望。1933年他被政府授与「元帅」荣衔。1939年夏天,战争的阴影再现,他在分隔芬兰东南部与苏联列宁格勒之间的卡瑞利亚地峡(Karelian Isthmus,总面积约1万5千平方公里)设置了著名的「马达汉防线」,许多人志愿投入防御工事的建设,以防范苏联的入侵。

1939年8月23日,史达林和希特勒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即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苏联为了争取空间与时间,延缓与德国的军事对决,决定在德国并吞波兰的同时,占据波兰和苏联的接壤地区,以阻绝德军的进攻。

在这样的处境下,芬兰与波罗的海三国沦为苏、德两大强权交易下的牺牲品;德国承认芬兰归属苏联。苏联向芬兰提出两项要求,一是将卡瑞利亚地峡的芬-苏国界北迁到离列宁格勒更远的地方;另一则是在赫尔辛基附近海岸建立苏联的海军基地。

马达汉对俄罗斯的战略思维了如指掌,他深刻体悟到苏联的地缘政治与安全考量,乃敦促芬兰政府作出必要的让步,但政治人物拒不接受!他们害怕一旦让步,苏联可能食髓知味,甚至会并吞全芬兰。这也正是当今乌克兰人面对俄罗斯威吓时的严峻考验。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借口芬兰炮弹打入俄境,造成士兵死亡,乃发动攻势,芬兰终于直面苏联入侵!这场「冬季战争」(Winter War)在一夕之间爆发,造成芬兰方面逾7万人死伤。

但在马达汉沉着笃定的指挥下,实力悬殊的芬军竟然重创强大的苏军。他们仅凭9个师共12万人的兵力,面对苏军50万人的进攻。芬兰人在雪地里穿著白色军服,脚踏滑雪板,利用熟悉的地形地貌,将苏军分段逐一歼灭;并成功运用简易的汽油弹(称之「莫洛托夫鸡尾酒」),阻滞了敌方的坦克攻势。这也正是目前乌克兰人想要仿倣的作法。而其结果是,苏军死伤高达35万人,是芬兰牺牲者的5倍。

芬兰人原先期待在抵挡苏联第一波攻势后,会得到西方国家支持,但却失望至极!无论是英、美、法或近邻瑞典、挪威,都是口惠而实不至,这样孤绝的处境和当今乌克兰面临的危机如出一辙。最后,芬兰军队终于不支,在苏军强行进攻下「马达汉防线」溃败,芬兰人不得不在1940年3月向苏联求和!

但是苏联提出的谈判新条件却更为严苛。它要拿下整个卡瑞利亚省,并且取得赫尔辛基南边的汉科港(Hanco)做为海军基地。芬兰不得不同意割让11%的领土,共约3万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30%的资产,让予苏联。这才结束了艰辛的冬季战争。

紧接着,有41万5000的卡瑞利亚居民被迫离开故乡,西迁芬兰本土,从此挤进了芬兰同胞的家里,窝居长达数年之久;一直到1945年战争结束后,才住进自己的房子。

1940年3月,苏联并吞波海三国,德国占领挪威和丹麦,并击败法国。由于经历了冬季战争的无情摧残,此时的芬兰不得不臣服于德国。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终于爆发,但芬兰事先并不知情;3天之后,6月25日苏军战机轰炸芬兰,芬军当晚对苏联宣战!这是另一场「继续战争」(Continuation War),前后延续3年2个月之久。其结果比前一场「冬季战争」更为严重,一共造成6万芬兰人死亡,近16万人受伤!

芬兰军队动员47万5000人,在芬-苏边境南部驻防,而边境北部长达500公里的边界、上,则是由德军4个师布阵。1941年9月,芬军夺回卡瑞利亚地峡和东卡瑞利亚,但在距离列宁格勒仅30公里的战线上停了下来,他们在这里驻防两年半之久。这是因为芬军的作战目标是要收复先前在「冬季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但是,芬兰政府拒绝纳粹的予取予求,也不愿拘捕境内的犹太人;同时他们也未配合德军要求,从北方围攻列宁格勒。马达汉尽可能地避免与西方国家翻脸,并希望能及早退出二次大战。由于他的敏锐和智慧,芬兰最后终于逃过一劫,避免了被东、西方大国并吞的噩运。史达林在二战结束后接见来访的芬兰代表团曾坦言:「要不是因为马达汉的关系,芬兰早就被我们拿下来了」!

1942年6月4日,在马达汉75岁生日那一天,芬兰政府授予他「芬兰元帅」荣衔,以表彰他的重大贡献。也就在这一天,希特勒突然无预警地到芬兰进行访问,并当面向他祝寿。

6月27日,应德方要求,马达汉回访柏林。德方要求芬兰参与德军行动,进攻白海地区。为恐此一行动将招致美国对芬兰宣战,马达汉采取了拖延战术。不久后,东线战场出现重大转折,1943年2月初,史达林格勒保、战结束;2月3日,马达汉与芬军高层开始制定脱离战争的计划。

1943年11月,同盟国外长会议在莫斯科举行,要求德国及其卫星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紧接着,1943年11月28日的德黑兰会议中,史达林将芬兰排除在无条件投降国之列,但却要求必须恢复1940年的苏-芬边界,解散芬兰军队,以及承担战争的赔款。

1944年6月9日,苏军在卡瑞利亚地峡发动攻势!6月29日,卡省的首府维堡沦陷。马达汉不得不转向驻守芬兰北部拉卜兰(Lapland)的德军求助,希特勒同意此一要求,但责令芬兰必须签订两国协议。6月22日,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来到赫尔辛基,要求吕蒂总统签署「决不与苏联媾和」的协议。芬兰政府决议,由吕蒂总统以个人名义签署,而非正式的国家协议。接下来,德军果真提供了支援,让芬军在维堡的后方稳住了阵脚。

8月初,芬军大举发动反击,苏军陷入包围圈,被迫放弃重装备,并表态愿意与芬兰和谈。眼见机不可失,芬兰转而又与苏联和解。

1944年7月31日,原先曾向德国保证决不会「单独与敌人议和」的吕蒂总统宣布辞职以示负责,而先前对德国所作的承诺不再有效。这一「藉辞职而释压」的行动,展现了小国领袖的弹性与机智。

接下来,8月4日国会任命马达汉继任总统,以补足吕蒂未竟的任期。9月5日,芬军与苏军宣布停火,并按照苏联的要求将德军赶出芬兰。9月19日,苏芬双方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结束了这场在「亲苏」与「亲德」之间多次转折、惊心动魄的「继续战争」。

1946年3月11日,马达汉功德圆满,辞卸总统一职,从此告老还乡,后来在瑞士辞世。由于他坚定自持兼具睿智,灵活运用、随势而转,让芬兰在苏联、德国与美国之间纵横捭阖,展现了非凡的领导力。芬兰人基于对自身权益的精细考量,弹性运用大国间的矛盾,不但维持了国家的独立、自主,而且逢凶化吉,转危为安,的确难能可贵。

在马达汉卸任后,后继的帕锡基威与柯克能这两位总统连续执政长达36年(1946-1956;1956~1982),有鉴于过去两次战争的惨痛教训,他们积极致力于与苏联维持友好互信关系,同时也推进与西方的长期合作,并坚持中立国地位,拒不加入北约。这也正是当前乌克兰人面对的考验。

「芬兰化」的成功经验反映出芬兰人「以小事大」的智慧与毅力,但能否为其他小国接纳、学习与模仿,及早走出战争的阴霾?却在未定之天!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