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倾听大陆台师心声(周阳山)

大陆大学示意图。图为北京大学校门。(中新社资料照片)

今年大陆召开两会期间,政协委员王昱建议,文教交流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有2000多位台湾学者在大陆高校任教,但是他们在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却面临了不少难题,包括论文发表、职称评价、施展个性化教学等均不同于大陆的同侪教师;而在参与社区治理、公益活动、申请研究计划与经费上,以及加强生活纽带等层面,台师不同于台商,并无财力、人脉与经济的奥援,也缺乏加入社会团体的管道,很难融入主流社会。

质言之,这群来自台湾的高知识、高学历人才队伍,目前尚未完全融入,并享受平等待遇与国民权益。根据近年来大陆各地台湾教师的意见反映,其中呈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下列各端。

一、部分高校将台师当成「补充性」师资,担负起3年一聘的「教学型」教师任务,却未赋与专任教师长期工作的福利保障,亦未建立长聘(tenure)机制。当3年期限一到,台师必须另寻其他工作机会;形成一种「流浪教师」的奇特现象。

二、由于台师身分特殊,有一些高校并未让其充分享受「五险一金」保障(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五种社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制度),实际上是处于一种类似外国专家的「客座教授」身分。这也是台师难以融入的关键成因之一。

三、部分高校将高学历的台师当成快速提升该校教师质量与专业指标的有效工具,一旦指标达成、该校升格任务完成之后,即不予续聘。此时台师只有离职他去,另谋出路。

四、部分偏远地区教师待遇低至月薪人民币5000元以下,实难维持生计。一旦失去了地方政府的特别财政支持,这些学校完全不具招聘高阶师资的诱因,台师只好转往其他地区另谋教职。

五、少数台师为了争取招聘新教师的业绩,成为「猎人头」大户,获取高额仲介费,对新进人员作了不实的承诺。而台师一旦应聘之后,却发现实情不符,影响其工作意愿。

六、大陆各级政府提供教师各种不同的研究计划与经费,由于台师人生地不熟,缺乏充沛人脉及平等竞争机会,无法符应校方要求的评鉴指标。一旦3年或5年期限到达,即被迫离职。

台师系台湾高阶人力的代表,却不是一个一致性的整体单元,其中个别的分歧与差异颇大,不能简单地等而视之。但是,他们在大陆的生活经验与工作经历在两岸关系中动见观瞻,影响深远;大陆执事单位应统合各级地方政府,认真倾听台师心声,查找问题,解决其困境所在,并速谋因应之道。这是两岸民心相通、有机融合的重要指标,也是新一届政府对台政策必须戮力解决的问题。

另外,由于新冠疫情影响,在台陆生已停招多年,目前只有少数陆生继续深造,在大学本科部分则是门可罗雀。大陆决策单位应积极恢复陆生来台,以利两岸交流持续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