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如果张亚中选台北市长(周阳山)

孙文学校总校长张亚中。(赵婉淳摄)

「君子因理念而相交,政客为利益分道扬镳!」这是中国国民党主席选举给人们留下的印象。

政治是理想的追求,也是现实与功利的考验;它的本质是权力与利益的分配。基于此,清清如水的君子之交与理念契合,可以推动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并形成新的秩序;但它却难以持久,更不易维持政权的长期运作,这是因为政治原本就需要「顾民生」、「接地气」。

在这次选举中,张亚中从平地崛起,获得1/3党员的支持,成绩卓越,令人惊叹!但离胜选毕竟还有一段距离。很显然,水清无鱼!现任的公职干部多不愿支持他,有钱的党员大户也拒绝了他,甚至连理念相近的韩国瑜和洪秀柱都未表态相挺。相反的,真正相信国民党创党理念的党员,以及对派系政治失望的人们,却狂烈的支持他、追随他。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家心知肚明,张亚中有完整的救国理念与思想论述,力主重振孙中山的革命创党精神,并坚定的拒绝向民进党妥协!但他却不具金脉支持,也没有油水可分,这完全不符合台湾人熟悉的利益交换和派系分赃,也有违国民党过去30年由盛而衰的既定路向。

但是,如果张亚中愿意进一步参选台北市长,提出他的规画和主张,则坚壁清野,扫除窒障,这就将带领选民和党员,形成另一股「张流」。一旦这样的气势形成了,现在还对他冷言相向的蓝军,很快地也就会随风转向。

但这时对张亚中真正的考验也将接踵而至。各种政治掮客、利益关系人、间谍与特工,以及试图抹黑、抹红、抹黄的剧本,恐怕也都会纷至沓来!而所谓的「接地气」考验,恐怕更多的是「泼脏水」、「染色腥」。

由此看来,党主席选举这场战役,或许不是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反而更像1900年的惠州之役。在那场战役中,孙中山在台湾主持革命,由郑士良在广东惠州举事,而民心所向、望风披靡、连战皆捷!但转战27日后,终因弹药不济而功败垂成。

但在惠州之役后,孙中山声望大振,革命理想主义感动千千万万志士仁人。他在日后比较第一次广州之役和第二次惠州之役时指出:「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恶声相加,而有志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始知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

这正是张亚中此次参选的重要贡献:「国人之迷梦已有渐醒之兆」!但是,惟有进一步鼓动风潮、带领群众、先驰得点,建立起台北市的桥头堡,才能真正扭转歪风、重振党魂,进而掌握民气,形成坚实的领导中枢。

质言之,这就是拨乱反正、激浊扬清!必须先建立起政治根据地,向独裁、贪腐与分裂势力发动正义之战,掌握亟于求变的民心,挽狂澜而救亡图存。

(作者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