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柯建铭时代的终结(陈冠安)
曾几何时,在立院呼风唤雨的「乔王之王」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一瞬之间在党内孤掌难鸣。(刘宗龙摄)
民进党立法院党团总召柯建铭日前召开记者会,表示要推动「双罢」,罢免立法院正副院长韩国瑜、江启臣,以及41位国民党区域立委,宣示大罢免时代的开启。然而讽刺的是,记者会上空荡荡只有无人陪同的柯建铭孤单身影,具现化地呈现民进党对柯建铭发动大罢免的立场态度。
虽然绿营仍呈现「尊柯」的主轴,并未明确反对,也声称有保持良好沟通,但残酷的事实是,这些都只是公关话术。民进党中央当天就向媒体声明该事没有讨论,府院高层更是透过放消息的方式来表达对柯大罢免策略的不认同,甚至连柯建铭曾盛赞「台湾最美丽脸庞」的党团干事长吴思瑶都未选择力挺。
绿委王世坚也在受访时表示柯发动大罢免并未经过党团讨论,直接呛明自己和很多绿委不认为应当这么做,因为朝野之间还是有其他方式可协商找出妥协之道。于是,虽然柯建铭在脸书张贴浩浩荡荡的7000字长文并Tag「51战队」,但最后却只有区区5位绿委留言。
曾几何时,「永远的总召」、在立院呼风唤雨的「乔王之王」,一瞬之间,就在党内孤掌难鸣,成为易怒、失控的愤怒长者。所有人在想的都不是柯的下一步,而是柯会以什么方式走下舞台;讨论的不只是大罢免的推动,而是柯的接班人是谁。
自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因此柯建铭虽然孤臣无力回天,但侧翼仍可海巡洗地,遍地在社群上对柯总召歌功颂德。但事实上,正是连绿营基层支持者都出现对柯适任性的疑音,所以才需要网路意见领袖来平衡舆论。
为何柯建铭要孤注一掷,把小罢免变成大罢免,将成败系于自己?追根究柢,其实还是绿营内部的压力锅。从立院攻防来看,第11届国会的民进党可说是灰头土脸,即使党政媒与监察司法系统接力作战,甚至发起群众运动,要让青鸟飞出来,却仍阻拦不了在野党的立法权行使。
而在接连作战失利,文攻武斗皆墨之后,绿委的士气也空前低落,出席状况愈来愈差,肢体冲突也只做做样子;甚至开始出现民进党立委匿名抨击府院党没有奥援党团的新闻;最后还传出因为有部分派系和绿委反对,不认同赖清德提名的大法官刘静怡,为避免内部冲突外显化,因而才发生全党倒戈,自家政党否决自家提名人的闹剧。绿营内战,可以说是山雨欲来。
柯建铭的大罢免计划表面上是对在野党的全面反击,但背后实质上反映了民进党内部的权力失控与派系矛盾。他的孤注一掷,非但无法挽回民进党在国会的颜面,反而进一步暴露其党内支持的式微与士气低落。从绿委冷漠的反应到府院高层的刻意切割,柯的政治命运已进入倒数阶段。与其说这是一次大罢免的开始,不如说是民进党内部权力结构崩解的前奏,而最终承受后果的,不会是已失去光环的柯建铭,而是赖清德的执政根基。
(作者为中华青年公共参与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