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赖清德务实改变台独(衣冠城)
(图/路透)
当赖清德在国庆演说中提到中华民国113年历史时,我们看到这位「务实的台独工作者」他「务实」的一面,不过承认在台湾的中华民国的历史延续这不仅超越蔡英文时期只提1949年之后的中华民国,更是偏斜了台湾人四百年史观。这不免让好奇这位「务实的台独工作者」除了表现「务实」的一面,他理想中或理解中的「台独」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台独理论从台湾历史命运以及威权统治的权利限制出发,揉合土地认同、族群认同发展出素朴的「台湾人出头天」的诉求。这种「出头天」的诉求在历经民主化以及政党轮替之后,无论在「权利」上或「权力」上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满足。至于所谓的「出头天」是否要上纲到国家认同乃至民族认同,就出现更多的阻碍与歧异。
台独史观设定台湾为无主之地,早期移民为无土之民,唐山过台湾,渡过黑水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但经历多次政权易主,备受压迫,出现悲情的历史意识,故同锡安主义一样,认为非独立建国,不足以自我保全,以不足以台湾人作为一民族的自我证成。这种历史目的论其实不能与「出头天」的诉求完全画上等号。
固然台湾独立建国有内部国家认同分裂以及外部国际现实的压力,但是维持现状仍占民意中的过半,根据政大做出的民调,从2022年起,永远维持现状已经成为民众最多的选项。可见「出头天」到台独建国是有深刻差异的。甚至有时可以发现在民进党执政时期,台独的支持度反而出现略为下降的情况,也就是当「出头天」的诉求得到满足时,反而台独建国的吸引力就不那么动人。
今年台湾大选因在野势力整合失败,民进党虽然打破了八年政党论替的「魔咒」,但是赖清德必须面对比蔡英文时期来自内外更大的压力。根据蔡英文的执政经验。建立类似日本的「一党优势」的政党政治体系,而非英美两党制,仍是最理想且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这样的目标下,传统出于四百年史观的台独理论就行不通,必须回到更具包容性、更平易的「出头天」诉求。
这个出头天就被赋予「民主」的包装,台湾人出头天中的台湾人也就不只是福佬族群,而可以是所有生活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这时台独理论中的历史限制、血缘隔阂就被打破,那种诉诸血统、文化的个体本质的民族主义就被追求民主、政治体制集体认同的「公民民族主义」所取代。
当赖清德提113年中华民国推翻满清时强调的是追求民主共和,而不是民族伟大复兴;提823砲战重点不在国共内战,而是反对共产主义;提台湾民主化,不是诉诸台湾悲情,而是讴歌台湾人民建立的民主体制。这时的赖清德作为一个台独工作者改变的不只是「务实」也在改变「台独」。
从这个角度看,明年最值得期待的不是他总统就职周年的讲话,而是这位「务实台独工作者」在二二八和平纪念日当天,怎么看待台湾的历史伤痛,赋予其新的积极意义。
(作者为退休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