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文化局长这个位子(衣冠城)

准台北市长蒋万安(左)日前公布,文化局长将由作家蔡诗萍(右)出任,引发不满。(中时资料照合成)

美国最近这两年政治对立延烧到教育文化领域,许多右翼团体利用学校董事会或地方政府教育委员会干预公立中小学校学生的阅读书单或要求学校或社区图书馆下架,禁止课堂讲授、禁止学生接触或阅读关于黑人主角、种族批判理论与LGBTQ性别议题的书籍。除了民间团体外,有时压力也来自地方政府或民意机关。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全国有高达1651种图书被要求禁止呈现。去年则有1597种,今年是该组织开始记录禁书以来受到投诉最多的一年。其中不乏如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使女的故事》之类的名著。而一本讲两只雄企鹅共同抚养一只小企鹅的童书也在禁止之列。

禁书运动人士会运用经费控制、恐吓、骚扰或法律诉讼的手段,胁迫学校、教师、图书馆。这在美国已经引起一些地方的学校教师与图书馆员的恐惧,产生寒蝉效应,影响到教学与学生阅读的自由权利。

关于禁书,台湾人应该也不陌生,我说的不是3、40年前的威权时代,就在两年前中国大陆出版的童书《等爸爸回家》,也遭到下架的命运。当时民进党立委陈亭妃指出,该绘本中出现「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等文字,还有美化中国防疫宣传之嫌。文化部便以该书籍业者未向文化部申请许可为由,发函该公司即刻起不得发行,要求新北市及台中市等多处图书馆下架此书。长于宣传与思想灌输的民进党自然了解文化教育的重要,更要从小抓起。禁童书或与特定儿童剧团交好到桌游、网游都可以见到无孔不入的触角。近年来社会也逐渐形成一种自我审查的氛围,故而有年初「哥伦布发现新中国」的出版界大笑话。

19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校园流行过一阵新马克思主义。不少民进党中生代透过社团或读书会,娴熟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与阿图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相关理论。等到这些人掌握权柄后,过去攻击国民党的攻城器,反手成为巩固自身权力的护城河,有过之而无不及。威权时代的国民党对于教育宣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新世代的国民党人在政党退出校园、退出媒体的宣传下,不但自动缴械,更不知个中厉害。

从美国的禁书运动到台湾的文化部的各种操作,我们固然不愿见到政治黑手的介入,但是不能否认文化行政单位有一定的敏感性与政治性。如果不能找到文化界德高望重的文化界人士能够减少政治干扰,至少也应该在文化行政本职工作推动上、在思辩与论述能力上对行政团对有加分效果。台北市长在台湾政治史上被视作总统大位的跳板,台北市小内阁也可以看出政治人物的格局与企图心,如当年马英九找龙应台和郑村祺分别出掌文化局与劳工局,都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蒋万安身上可以看到不少马英九的影子,为了努力洗刷自身的「原罪」,而忽视政治的本质甚至历史的是非。打破同温层,扩大决策圈固然是美事一桩,但也不要忘了赖幸媛出任陆委会主委对国民党大陆政策的掣肘。

蒋万安市长如果有心推动台北市政务甚至想要更上层楼,在吸引媒体闪光灯与话题之外,是不是应该对台北市文化局长这个职位及其人选,多一层了解与思考。

(作者为大学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