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跟双十一说再见了!
作者:老古
今年的双十一,已经收官。
虽然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发布了良多战报,但都默契地没有公开最为重要的成交总额(GMV)。
这也不难以理解,在蒸蒸日上的时候,平台公布GMV能够有力地提升平台的影响力,但如果GMV这个数据不太漂亮时,这个数据就会弃之不用。
实际上从2022年开始,天猫与京东就开始不公布平台总体交易数据了。
并且,双十一已经从原来的一天内的销售额,转变成为了持续近半个月的销售额了。这么统计,都是为了数据更好看一些。
第三方数据服务商星图数据显示,10月31日20:00-11月11日23:59(京东起始时间为10月23日20:00),综合电商平台、直播电商平台累积销售额为11386亿元,同比增长2.08%。
但是,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直播电商。
双11的“主战场”——综合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则出现负增长,由9340亿元下降到9235亿元。
这个双十一,注定不出彩。
消费只是现象和结果,从来不是原因。
人生的目的就是消费。人们总是要消费的,但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消费来源于供给和生产。一个人只有生产了,才能去消费。
生产效率越高,工资率就越高,工资率越高,消费能力才越强。
天底下不可能出现无缘无故的消费力,因此,刺激消费从根本上而言是不容易实现的。它的本质是凯恩思主义主导的货币政策,也即通过超发货币的方式,推动物价上涨,从而让人们感觉到货币迅速下降的贬值率和物价快速上升的压力,推动人们将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
凯恩思主义永远只是一种目光短浅的经济思想,因为通过无中生有的创造货币,并不会带来真正的财富。人们在货币贬值的恐惧下抢购天天涨价的商品,这不是经济发展,更不是繁荣,只是通过货币政策进行的一次财富转移。
自从2020年美联储大放水后,全球进入了荣枯商业周期循环之中。
而当下,全球正处于美元超发后导致的全球大萧条之中。
在这个时候,人们减少消费是合理且理性的,因为预期收入在减少。人永远是追求一生的消费总量,而不是追求一时一刻的消费量。人们如果现在消费量增长不足,那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对自己的未来预期收入不看好。
因此,尽管各种政策都导向刺激消费,但是这些手段都很难导致真正的消费增长。
只有符合经济规律的经济政策,才能创造真正的消费繁荣。
从来不存在什么消费端的改革,人们要不要消费,完全基于自己对未来生活的充分考量,你不可能逼一个收入在减少的家庭去大量消费。
所有的繁荣,都起始于供给端。
一个经济体的扩张,只能来源于投资(也即资本)的扩张。
投资的增加,会导致资本量的增加,劳动力相对于资本量的增加,就变得更为稀缺,劳动力的收入就因此增加。
相反,投资的减少,会使得劳动力相对于资本量的减少,就变得富余,于是劳动力的工资率就会出现下降。
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就是当下最为重要的经济政策之一。
我们的决策层不止一次在多个场合宣布制造业全面向世界开放,同时还将推动服务业加大对世界开放。
这些都是供给侧的改革,目的是吸引全球资本进入中国投资。只有资本量的增加,工资率者会提升,人们对收入的预期才会稳定,最终才会出现消费的增加。
消费增加,是资本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资本量的增加,还将带来迂回生产。
迂回生产是指先生产资本品,再生产消费品。渔网是资本品,鱼是消费品,先投资生产渔网,就能生产更多的鱼。
渔网这种资本品,是服务于消费品生产的,只有更多的资本品的生产,才能带来消费品的价格下降,人们才能消费更多的产品。
一个经济体的扩张,就体现于越来越多的资本投入资本品的生产,也就是未来消费品的生产。这个时候最直接体现的就是劳动力收入的增加,以及土地价格的增加。因为相对于越来越多的资本,劳动力和中心土地都会变得越来越稀缺。
双十一大家减少消费,其实是一种正常行为,人们在等待全球经济走出萧条期。因为只有进入资本扩张期,全球资本和中国民间资本都积极投资未来的时候,我们才能叫经济完全复苏了。
中国经济有没有进入全面复苏,仅仅依靠消费数据,是不足以得出结论的。
最好的指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我提出一个经济趋势指数——外卖骑手指数。
根据一价律,在同一市场中,同质劳动力的价格总是趋同的。外卖骑手是没有门槛的劳动力,是各行各业人员都可以随时进入的一个领域,因此,这是一个受到干扰最小的劳动力市场。
当骑手的收入开始上涨,且物价没有明显上涨时,中国这个经济体就进入了一个健康的经济扩张周期了。
这一指数的科学性在于,外卖骑手是一个非常容易进入的领域,各行各业的资本量减少,都会导致更多的人进入外卖企业当骑手。同理,当整个经济体进入资本扩张的时刻,那么其他领域的劳动力需求紧缺,就会导致进入骑手离开外卖企业,同时导致留下来的骑手收入上升。
如果物价同步上涨,这不能叫进入经济扩张期,他很有可能只是超发货币带来的物价和人工的普遍上涨。
中国经济已经是全球市场的一部分,既有全球的要素影响,也有国内的要素影响。不同的行业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双十一,也存在于是否将平时的大量消费都集中到这一阶段的统计问题。
我们或许不用盯着双十一这种消费数据,我们盯着最为广泛的这一群骑手们的生存状态,也即盯着供给端的收入变化情况,才会更加清晰地发现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