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误判了!是时候改变预期了!
楼市还能起来吗?
这是这两天很多人想问的问题吧,毕竟周六的财爸会议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
但态度又很清晰,依然说出了要让房地产止跌回稳,而且还是明确专项债去支持房地产。
所以,这楼市行情到底会怎什么样。
我直接说观点吧:这轮不会有疯牛、不会有短牛快牛,而是一场新的慢牛行情。
短线就想赚钱套利的,我建议大家不如提前出场吧。
态度看,明确要拉股和楼。
但这一次,没办法着急,有些话,我只能隐晦说。
内外环境其实明眼人都知道,外部可不太平,瞅瞅一些新闻你们也就知道了。
其实我们这轮市场的震动,一切源于美联储的降息,降息之后,市场陷入了不理智的乐观。
这种乐观有一定的逻辑支撑,但不足以彻底扭转行情,所以大A的疯狂是不可能持续的。
而后续我们的一系列招数都在做一件事情:让一切稳下来,让市场真正进入到恢复状态,而不是低迷状态。
这个态度在楼市上的表现是最明确的。
从确定要止跌回稳后,我们的楼市政策就一个接一个的出:
一线城市的广州放开限购,深圳上海北京的局部放开,再到后续的降首付、降存量房贷利率。
到增值税减免的一系列招数,其实对楼市的态度都够明确了。
包括这次发布会上,没有提数字,却句句是态度。
比如这次的四支箭:
简单理解,地方债务打包,由中Y财政举债一次性做置换。
债务总规模没变,变的是背债人,目的就是让地方有更多的空间去发展经济。
关于化债,我之前说过很多次,经济反弹的速度,取决于化债的速度和力度。
所以化债一定是重点,那怎么化,这次会议不会表态了吗,把债务转移到中Y,至于转移的钱怎么来,其实会上说得很清楚。
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的补充资本,提供专项债和专项资金,推动房地产止跌回稳。
没有一句提子弹,但对接下来的路子是足够清晰的。
数字的公布,只是让今天大A短期嗨起来,这也只是情绪资金,上层智慧要的是真正基本面的好转。
而这条化债的路子,就决定了我们不会是疯牛和快牛,而是一场慢牛行情。
当所有的情绪都化成底层逻辑,经济好,大家有钱,才会进一步去买消费,去买房,楼市才会好。
这才是一条健康稳步的发展路径。
所以数字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已经确定了要走什么路子。
此次会议上,正式明确:
收购土地,可以减少土地的供应量,现在已经不限制地价了,那好的地块,就可以往上涨价了。
其次,收购商品房,是为了减少市场现有存量,平衡供需关系。
之前提了很多次的收储,也干了3个多月了,但很多地方进度比较慢,缺的就是收储的资金。
现在资金问题解决了,也就可以加快速度去收储了。
所以路子已经确定好了,接下来无非就是等钱到位,等资金落到实处,才逐渐改变市场预期和情绪。
先上车,再调整好姿势。
现在还想着等看到具体数字的,你确实要失望了。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是长期,而后者更看重短期的效果。
货币政策中的降准降息,都是针对短期市场的,但财政政策,则是大的经济发展路子,是从更长远的视角下促增长的。
我一直强调的是,要从过去的逻辑走出来,我们太习惯看到短期效果了,好像出政策,楼市就必须反弹,经济就必须立竿见影马上好。
但客观来说,我们现在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我们不是要过苦日子了,而是好日子过得太习惯了。
现在我们的债务规模、城市化进程、基建饱和、人口负增长,都已经在完全不同的阶段。
看起来现在的救市手段和过去差不多,但老路新走,也不一定会有同样的效果。
2008年和2015年的政策,措施都非常直接,就是要立竿见影的促进增长,但2022年开始,我们的很多提法都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可想而知,稳才是重点,但稳不代表没有机会,相反,我认为现在对很多人来说,才是上车的机会,尤其是楼市。
分享一句话:经济总体是向上的,货币总量就总会增加。
不管多惨烈的熊市,都可以靠一场大放水来解决。
但是这次的水,我们会分批、多次去投放到市场,不再搞大水漫灌,也不会放急速的洪水。
而是真正站在扭转基本面的角度去让经济稳住,用时间来换增长。
所以,朋友们,这段时间或许大A还会震荡,楼市也不会马上迎来价格的上涨。
但是你慢慢会发现,大A会逐渐站稳,缓步上升,而楼市呢,成交量会慢慢攀升,低价房源会被慢慢清退。
随着国家队下场收储加上地价的放开,会慢慢有部分城市迎来回暖。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样的长线行情下,最忌讳的就是空仓。
因为这轮货币大流量时代,基本是确定的。
无非是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看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