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博线上办展 梳理山河往事

长得像蒲扇的民国时期太平鼓。(取自首博官网)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石磨杵。(取自首博官网

清代琉璃八宝伞。(取自首博官网)

这个夏天,断流25年的永定河全线通水了。这条河被北京人亲切的称为「母亲河」与西山组成「一山一水」,孕育着北京特有的文化,承载着古都的历史。如今,一场《山河家国──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展》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官网进行,景德镇青白釉月映梅纹碗、东胡林遗址出土石磨盘、永定河河床取土时发现的石人文物,依照时间顺序,从文明交汇之径、都城繁盛之源、文化传承之根三方面讲述西山永定河地区从远古人类起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演变历程。藏在山水间的北京城故事,是展览中的重头戏之一。

首博介绍,此次展览是对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一次全面梳理与集中展示。多家文博单位也将珍藏石器、西周青铜器等亮出来,带观众重回苍莽西山,欣赏碧波永定。

石磨盘还原万年前生活

展览中,有两件文物──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石磨盘和石磨杵,其中,磨盘长53厘米,宽30厘米,厚5厘米;杵长38厘米,直径6厘米。石磨盘和石磨杵在云端亮相,细看它们的表面,都有使用过的痕迹。其中石磨杵呈棒槌状,两端为球形,中间为圆柱体,制作较为精致。

东胡林遗址位于门头沟斋堂镇东胡林村西侧,距今约1万年左右,是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遗址。这里出土的有人类化石、石制品骨制装饰品夹砂红陶碎片等。有趣的是,这里还成套出土了石磨盘和石磨杵,还有一些疑似为小米的标本。

专家说,东胡林人所处的考古阶段,是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填补了自「山顶洞人」之后华北地区人类发展的空白。而石磨盘和石磨杵的发现,反映了东胡林人的生活状况,配合东胡林遗址其他出土物诸如陶器碎片、火塘粟类植物种子,对研究中国农业起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八宝伞融入皇家血统

展厅」里,有一件清代的琉璃八宝伞。它宽54厘米,高60厘米,厚17厘米。专家说,所谓八宝,是为佛教法器,包括莲花、华盖法螺法轮、伞、盘肠、罐和双鱼8种元素。八宝纹饰具有吉祥寓意,所以常绘制于明清时期传统工艺品之上。

这件琉璃八宝制品的「原产地」是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窑址位于清代琉璃厂宅院南部。说到琉璃渠,外人曾经一度管这里叫「琉璃局」。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元代兴建大都的时候。当年,琉璃渠村的位置设置了一座琉璃局,和现在的和平门外琉璃厂、公主坟附近的窑厂一同烧造琉璃。而门头沟的琉璃局,不仅要往城里运送烧造好的琉璃成品,还要运送琉璃的原料──一种坩土。专家说,当时运输过程中会在「外包装」上写明「琉璃局」,久而久之也因此得了名。而当地之所以称这里为琉璃渠,是因为村子地处永定河的出山口,古代至近代经常需要修堤坝水渠引流,曾经村里有一条宽4米的大水渠,所以得名。

到了元明清时期,琉璃渠窑厂长期为皇家园林、陵寝等建筑提供琉璃制品。紫禁城、天坛等不少地方的琉璃都出自于此,与此次展出的琉璃八宝伞属于「同一厂家」。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琉璃渠逐渐停止烧制琉璃,只有琉璃的故事依旧在青山绿水间传诵。

太平鼓讲述明清流行舞

「展厅」里有一件别致的文物──长得酷似一把蒲扇,「扇面」长73.5厘米,宽56.6厘米。这是永定河文化博物馆藏的民国时期太平鼓。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当时,城乡民间打鼓者多为女子和儿童。到了清初,太平鼓更是极为盛行,百姓逢年过节会击打太平鼓,以音乐伴奏,边击鼓,边歌舞,抒发期盼岁月平安的愿望。到2006年,京西太平鼓更是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