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李互批佐證教改災難

一九九四年四月十日,一群家长带着孩子走上街头,发起人台大数学系黄武雄教授提出四大诉求:落实小班小校、广设高中大学、推动教育现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并将声明托付给立委,希望他们在立法院落实。黄教授表示:教改长路漫漫,明年、未来几年还要再来。当时黄教授应该不会想到,该年九月廿一日就在李登辉总统主导下,行政院成立教育改革咨议委员会,并由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担任召集人,从此教改卅年不回头。更不会想到多年后,李登辉认为教改失败李远哲要负责,李远哲却归责李登辉用人不当,二人互批恰恰佐证了卅年教改一场灾难,因为一开始就错。

第一错,菁英思维主导:教育永远在理想与现实间拔河,目标可以远大,但现实、民情、资质、人性交错下,机制如何启动方能达标,考验主事者的智慧。但教改主事者全是学界菁英,他们是自由开放的得利者,从未体会中下层学习的艰难,更没有「橘逾淮而为枳」的智慧。李远哲主张双语,说自己中小学时五种语言并进互不影响;黄武雄主张学校教育只须做两件事,一、打开孩子的经验世界;二、发展其抽象能力,第三件事便是留白;史英则大推建构式数学。菁英群各有理论,却从未在台湾教育环境中进行过实验。教学现场的老师环顾资质、家境差异悬殊的学生,还真不知他们如何能在「留白」中学习,如何「主动建构」数学概念,更不敢在没有实证基础下,拿孩子的未来打赌。所以,四一○教改团体的主张在教育界掀起论辩,本不易得到社会共识,但在二李出面护持后,居然轻骑过关,从此这套菁英思维主导了教育至今。

第二错,政治意识挂勾:四一○教改宣言中第三诉求「推动教育现代化」强调民间与官方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观,官方必须放弃「规画限制封闭」的后封建心态,建立「发展鼓励开放」的新世界观,台湾教育在政治主控下长年维持的中央集权制必须打破,让权力下放。第四诉求「制定教育基本法」则强调必须摆脱四十多年政治戒严所造成的威权主义,纳入现代化教育精神。这两大诉求中的关键字应打动了李登辉总统,因为恰恰提供其建立台湾意识的切入点。于是在教改口号下,改变历史重视时序、正统的「规画限制封闭」心态,而以杜正胜「同心圆史观」的略古详今解构中国史。但吊诡的是,在去国编本统一教材的同时,却借由课纲审核及教科书审核,「规画限制封闭」有关中国的叙述,建立「中国台湾一边一国」的概念,卅年有成,导致兵凶战危。

第三错,主事者没品格:二李无庸置疑绝顶聪明,一得诺贝尔奖,一掌控政坛迄今影响力犹存。但毫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的坦荡。后继者亦如是。教改在他们手上盘弄,成为攫取个人权位的工具,丝毫未顾及台湾前途、福祉与未来,这是台湾人民最大不幸。

回首教改卅年,学子知识品德两失,错误已酿成海啸,但人民能否发声自救?立院能否为民喉舌?众志成城方能扭转台湾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