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容易致癌?误会大了!国卫院研究揭密「癌细胞不怕酸」
国家卫生研究院最新研究发现,当癌细胞长期处于偏酸微环境条件下,能发展出一套缓慢的可逆性适应机转,解释了癌细胞如何在酸性微环境压力下得以生长增殖。(国卫院提供)
坊间流传「酸性体质容易引发癌症」,甚至有人为防癌抗癌而采取「碱性饮食」,真有效吗?国家卫生研究院最新研究发现,癌细胞长期处于偏酸微环境条件下,会发展出一套极为独特而缓慢的适应机转;但研究团队强调,切勿和「酸性体质」混为一谈,因为人体酸碱值会恒定在pH7.4左右,不会因为吃特定食物或喝碱性水而改变,如果血液酸碱度失去恒定,恐怕是身体出了严重问题!
癌细胞失控快速增生,血液的供应往往跟不上肿瘤扩增速度,因此癌细胞经常处于缺氧与养分不足等多重压力环境中,加上癌细胞的特殊代谢作用,产生过量乳酸和氢离子等酸性物质,堆积在细胞外,导致肿瘤组织周边微环境酸碱度从正常的弱碱性(pH 7.4)逐渐变成弱酸性(pH 6.0~6.9)。然而,国卫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文祥指出,长久以来,多达千百种以上的不同癌细胞株几乎全数被培养在pH 7.4条件下进行研究分析,对于癌细胞如何承受和适应长期存在的酸化微环境压力却几无所悉。
为此,国卫院癌症研究所、生医工程与奈米医学研究所以及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共同合作,利用高致命性胰脏癌细胞,成功筛选培养出一系列适应不同酸化期程的癌细胞株,并且首度发现,当癌细胞长期处于偏酸微环境条件下,能发展出一套缓慢的可逆性适应机转,解释了癌细胞如何在酸性微环境压力下得以生长增殖。
张文祥指出,当癌细胞遭遇环境变化,一开始生长速度会变慢,之后生长速度逐渐恢复,最后会和处在正常酸碱值下相同 ,就如同动物遇到异常时会先停下来观察;另外,离微血管越远的癌细胞,越容易发生缺氧,导致周遭环境变酸。
「癌症是经年累月造成的慢性疾病。」张文祥举例,胰脏癌的肿瘤体积增倍时间介于64到255天之间。研究团队进一步针对长期适应酸化微环境的胰脏癌细胞进行全基因组分析,找到了几组与微环境适应能力相关的机转与调控因子,其基因表现量与胰脏癌患者总体生存密切相关,期待未来进一步研究,有潜力做为延迟甚至破坏癌细胞的酸化适应能力的治疗标的,进而提升病患的存活与预后。
此研究成果已于今年4月发表在癌症领域学术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研究团队强调,此项新发现只局限于肿瘤周边极微小范围,切勿与坊间流传「酸性体质容易致癌」的错误观念混淆。
张文祥说明,肿瘤酸性「微环境」不等于酸性体质,人体酸碱值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维持在pH 7.4±0.05的恒定范围,波动幅度极小,并不会因为进食类别多寡或单靠喝碱性水而改变人体「巨环境」的酸碱度。他强调,科学上没有「酸性体质」一说,除非呼吸系统、肾脏系统出问题,才会导致血液酸碱值超过pH 7.4 ±0.05的正常范围,可能危及生命,应尽速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