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拉回可逢低布局時機到 野村投信:AI 潛力可期長線榮景看好
野村e科技基金绩效(资料来源:理柏 )
台股近日拉回整理,法人认为反而是伺机逢低布局科技类股的好时机点,尤其AI成长动能催生AI PC、AI手机等技术运用落地,可持续留意AI相关、边缘AI、AI PC、AI手机等族群,参与台股后巿涨升行情。
历史统计元月台股上涨机率高,法人表示,今(2024)年有总统大选,即便台股近期震荡,多头趋势不会因短线出现较大的拉回而改变;目前台股均线下档有月线、季线及半年线三大支撑;加上受到CES与MWC等科技展题材带动,电子类股上涨机率高于金融及传产,1月下旬国内外龙头企业将缴出2023年第4季财报,并将释出2024上半年看法,这段期间的时间事件与市场预期都将支持台股盘面动能。
野村e科技基金经理人谢文雄指出,AI来势汹汹,AI促成的生产力成长,将有望于解决现有的经济疲软状况,2023年11月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第3季生产力创下三年来最大增幅,显见AI促成生产力进一步成长的可能性,说明为什么利率维持在高点的时间延长,仍未造成股市重挫,从美国科技巨头公司的AI渗透率来看,净利润率也表现出色,利润率和EPS的反弹幅度超过标普500指数其他成分股,续航力道十足。
随着生成式AI,智慧办公室、以及元宇宙等商业市场逐步兴起,IDC预估2024年AI PC将逐步打开个人装置市场。AI已成为云端业者强化竞争力最重要的投资,预估2024年AI相关资本支出将占云端资本支出40%,从2023年的25%大幅提升。2024年,随着企业AI应用需求的带动下,AI伺服器的增长动能将维持强劲。
此外,由于云端业者的库存调整已告一段落,预期新需求也将带动伺服器市场的复苏。虽然目前ChatGPT等生成式AI仍要靠云端平台来执行运算,不过随着AI人工智慧走向个人装置,加上台湾供应链积极投入AI PC设计及研发,以及2025年 Windows 10 停止服务支援,生成式AI应用逐步开展,整体AI PC供应链上、中、下游厂将逐步定调。
根据SMEI最新研究报告指出,2024年受惠高速运算(HPC),车用电子及记忆体需求增加,2024年全球晶圆厂设备支出总额为970亿美元。此外,半导体设备产业受惠于两大趋势,包含(1)先进制程、先进封装技术发展;(2)各地区建立自主半导体供应链,预估半导体设备产业最快于2024年第2季进入上升循环。2024年半导体库存修正完毕后,产值可望复苏成长 (产值回到6240亿美元,年成长率16.8% ),晶圆代工客户将恢复正常下单,2024年出货量可望成长14.7%,产值成长率年增11.6%。
在AI智慧型手机方面,根据Counterpoint最新预测,AI智慧型手机年复合成长率为83%,在2027年时出货量为5.22亿支,占全体智慧型手机出货量40%, AI智慧型手机运行生成式AI将在2024年实践。
有别于过去,AI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云端上及训练和完善新模型,从2024年开始,三星和OnePlus的全新手机可以运行由Meta对Chat GPT提供支持的 Open AI应用程式,这是属于On-Device AI。Meta已与智慧型手机晶片商高通和联发科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用以实现AI智慧型手机,AI智慧型手机将成为人类真正的数位助理。AI智慧型手机可依据判断自动撰写电子邮件、草拟行销文案和创建演讲稿,AI驱动的交通座舱,除了导航、娱乐外,将使驾驶员和乘客能够更自然地亲切互动,创造更个性化直观及体验,所有AI智慧手机相关的供应链都将受惠。
此外,三星将在台湾时间1月18日举办「Galaxy Unpacked 2024: Opening a New Era of Mobile AI」发表会,预计将端出新一代Galaxy S24系列新机,以及AI相关应用,AI相关族群后续仍可望维持成长动力。
在电动车方面,受到高利率与全球总经不确定性影响,预估2024车市成长会趋缓,全球IDM在10月下旬普遍对全球汽车销量转趋保守,然而全球电动车的年复合成长率仍维持在20%以上,根据高盛集团的预估,2025年电动车代工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60亿美元,并在2030年之前进一步膨胀到1440亿美元。
谢文雄表示,2024年在美国就业持续好转、通膨持续降温、厂商库存已近低水位,预期终端需求在总体经济持稳后可缓步回升,将可看到企业获利显著回升,产业方面,AI及EV双趋势明确,推动需求成长优于其他次产业,建议在逢低拉回时,布局大趋势明确且受益于产品升级带来获利率跳升的相关族群,包含AI伺机器、CoWoS 封装、AI 概念矽智财、DRAM、铜箔基板、机壳等,如HPC、ASIC/IP、Power Supply、散热、高阶 PCB 材料等类股,传产则以EV、绿能等相关类股为布局标的,不妨强化定期定额纪律,把握AI长趋势行情,掌握投资机会。
景气步入循环末期,高品质企业表现将优于大盘(资料来源:Goldman Sachs,野村投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