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研究》如何调试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王先伟、孙云)

台青交流方面是近年大陆关注所在。图为在福建厦门举行的海峡两岸青年网红大赛上,选手直播带货。(中新社资料照片)

内容提要

尽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不断推进、两岸交流趋于频繁,但部分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认知失调的现象并未因此减少。近年来,台湾地区青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领域表现出对大陆的认知失调,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深受心理、思想、经济、媒体和同侪等因素的多重影响。按照认知失调理论,可通过强迫服从、接触信息和社会支持等心理机制来调试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必将对两岸的和平发展、融合发展有所助益。

认知失调理论 (cognitive dissonance) 是由美国知名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 (Leon Festinger)于1951年首创,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1)认知元素之间可能存在矛盾冲突的「不适合」(unfitting)关系;(2)失调的状态会引发一种减轻或防止加重失调程度的压力;(3)在这些压力下,具体的办法是转变认知或行为、选择性接触新信息源。费斯汀格在认知失调理论中的两个基本假设进一步指出了失调的一般结果。第一个假设是,作为心理上的不适,失调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促使个体竭力减轻不协调的程度,并力争达到认知和情感协调一致的状态。第二个假设是,当不协调出现时,除了设法去减轻失调程度以外,个体还会避免接触那些可能加深失调程度的潜在信息源。在近年来针对台湾地区青年如何看待大陆的相关研究中,显示出随着两岸交流的愈加频繁,台湾地区部分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并没有因为交流增加而有所增进,反而越发偏颇。这其中吊诡且微妙的关系,令人深思。为何台湾地区青年普遍对大陆的认知出现偏差?究其原因,除了以民进党为首的「绿营」政客操弄以外,亦是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使然。因为台湾地区青年在多领域显露出对大陆的认知失调,所以他们为了减轻这一心理不适,不得不竭力规避那些可能引发观念或行为冲突的信息和情境出现,由此呈现出对大陆因素的拒绝或排斥心态,进而引发对大陆的不满情绪。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与分析台湾地区青年的这种矛盾心理,从而为如何引导其正向、积极、理性的大陆认知提供心理机制方面的建议。

一、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失调」现象通常以两种情况体现出来:一是新旧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二是现实事物本身的不一致。当前台湾地区青年,尤其是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成型的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不够成熟、理性,主观性较强,感性色彩浓厚。因此,台湾地区青年受岛内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中国大陆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是难以避免的,久而久之,他们就对大陆产生了「认知失调」。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领域的认知失调

毋庸讳言,大陆和台湾地区自1949年以来走上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都存在明显差异。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再加上岛内选举政治和「台独」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台湾地区青年自认为自己秉持民主、多元、包容的价值观,对于大陆政治体制的认知存在诸如所谓「独裁」「专制」「不民主」等种种刻板印象与负面观感。根据台湾《联合报》2019年两岸关系年度调查结果显示,61%的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观感不佳,比2018年增加10%,创历年调查新高;调查发现,在不提示选项的前提下,台湾民众对大陆政府负面的印象以「专制集权」「强势霸道」「独裁」「贪腐」等为主;反观,对大陆政府有好印象者则由2018年的34%减少到2019年的25%,为历次调查新低。其中只有3%的台湾民众认为大陆政府「施政效率高」和「资源整合能力强」。正如台湾学者耿曙所言:「台湾青年对大陆印象主要来自相关媒体:刻板的脸庞、制式的语调,甚至时有恫吓的言语,积累而成的权威讲话、疏远负面的感受。」截至目前,台湾地区中学公民课本还在教导学生:「中华民国台湾为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专制独裁国。」被误导的青年自然会认为台湾地区的政治制度相较于大陆更为先进,并把台湾地区与大陆视为「民主」与「专制」的对立。同时,台湾地区青年还自诩「中华民国」为「亚洲民主灯塔」,深受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国家的「尊敬」。相反,中国大陆是共产主义国家,离民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两蒋时期形成的「中国可能再统一的条件:只有当共产主义消灭」的认知也仍然存在,台湾地区青年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仍然怀有偏见与敌意,这些刻板印象是导致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认知失调的关键所在。亦即,台湾地区青年认为他们是「民主国家」,而大陆是「专制国家」,当两者产生矛盾冲突时,为了保持认知一致,他们就开始找理由指责大陆本身就「不民主、不多元、不包容」,而且「唯独大陆对台湾有主权要求」,有安全上的「威胁」,于是他们对大陆的态度变得更为封闭保守,立场更为偏颇疏离,「反中、仇中、抗中」意识凸显。

(二)经济领域的认知失调

上世纪60年代,台湾地区在美国援助之下开始经济转型,逐渐形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台湾民众创造了「钱淹脚目」的荣光,并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可谓盛极一时。直到1987年蒋经国宣布开放台湾地区居民赴大陆探亲时,大陆的人均GDP才只有252美元,而同时期的台湾地区人均GDP已超过5000美元,这一巨大差距让台湾民众心中一直有很强的经济优越感。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台湾地区本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慢慢向大陆迁移,台湾地区在面临经济转型压力的同时又恰逢岛内「蓝绿」恶斗和政治内耗,使得台湾地区的经济长期未有起色,台湾地区青年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亦愈加严峻。面对大陆与台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巨大差距,以及民进党肆意抹黑大陆对台湾经济的「吸附」,使得台湾地区青年错误的认为当前台湾地区贫富悬殊、经济滞胀、就业艰难、人才外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大陆造成的,于是对大陆心存芥蒂甚至是怨恨。据台湾21世纪基金会调查显示:壮年世代(36-50岁)和年长世代(51岁以上)认为中国大陆的快速崛起有利于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但青年世代(20-35岁)不但认为大陆的快速崛起会威胁台湾地区的经济安全,而且还激化了他们对两岸关系的认知(认为两岸是「一边一国」比例为77%)。但又由于台湾地区青年认知到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的时代,台湾地区想要持续发展,就无法绕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拥有广袤市场的中国大陆,两岸的经贸往来不可避免,于是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在情感上的厌恶与现实中的需求又产生认知失调。在矛盾的情况下,一些台湾地区青年只能降格以求,抱持一种逃避大陆激烈竞争的「鸵鸟心态」,盲目地追求一种安于现状的「小确幸」生活,尽量对大陆「敬而远之」,这就使得台湾地区青年宏观视野角度的认知缺失。

(三)社会文化领域的认知失调

台湾地区青年对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民众素养抱持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且习惯用「文明」和「非文明」来区分两岸间的社会群体关系。同时,他们具有典型的「先进—落后」二分思维认知偏见,特别喜欢用台湾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民众素质来和大陆作对比。比如大陆人「让小孩随处便溺、爱插队、说话嗓门大、随地吐痰、在非吸烟区抽烟、喜欢争抢等,比较缺乏文明礼仪」。如若遇到相同的游客素质低事件,台湾地区青年更倾向认为大陆人整体素质本来就低,而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 的游客只是个别现象而已。根据2018年台湾指标民调中心的结果显示,28%的台湾民众喜欢大陆人,53%的台湾民众对大陆人没有好感,相较于往年,变化不大。从2014年至今的调查可以看出,对大陆人持正面观感的维持在26%-31%之间,持负面观感的维持在49%-54%之间,波动幅度维持在5%左右。而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人的认知比例大致相当,多数认为大陆人「不文明」「水准低」「不守法」「高傲自大」等,而称许大陆人「有同胞爱」「率直豪爽」「热情亲切」的只占少数,比率皆低于3%。正如台湾学者杨开煌所言:「台湾大部分媒体对大陆的报道和宣传都是负面的,这与『政府』在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内容相一致,因为不管是国民党的『反共』教育还是民进党的『去中国化』教育,都是以贫穷落后、独裁专制、素质低下来塑造大陆形象,这就使得台湾青年对大陆的原始认知都偏向负面。」当然,这主要还是基于两岸社会文化制度的差异,由此衍生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然而鉴于大陆与台湾地区不同,台湾地区青年出自对「内群体」的偏好,一般都认为台湾地区先进而大陆落后,台湾地区文明而大陆不文明。这种带有有色眼镜的偏见必然导致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认知的失调,为了保持认知一致,他们就表现出对大陆的更加蔑视,并开始鼓吹「爱本土」「爱台湾」,对选择去大陆发展的台湾民众嗤之以鼻,而对大陆近年来的进步和发展视而不见,只想知道他们自己相信的,对于大陆的真实情况并不在乎。

二、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认知失调的归因

根据费斯汀格的研究指出,个体的认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深化,这期间会陆续产生认识失调的现象。而这一情况通常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产生:接触的新信息与原有的认知相悖、与以往经验相矛盾、逻辑上的冲突、群体观念的分歧以及文化习俗的差异等都可能产生失调现象。对大陆的认知仅是台湾地区青年众多认知中的一个方面。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新认知如果同原有的认知相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认知失调,这种认知不一致的程度越高,认知失调的程度也就越高。具体说来,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大致归因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错位造成的认知失调

一直以来台湾民众面对大陆这个曾经的「穷亲戚」普遍拥有自然而然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在他们看来台湾地区不光在经济发展和民主制度方面优于大陆,而且在生活水平和公民素质方面也比大陆先进。但随着大陆近年来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崛起,综合国力相较于台湾地区青年的父辈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两岸实力的此消彼长让台湾地区青年很难再继承父辈原有的优越感。而且他们亲身经历了台湾地区从经济、文化的领先地位到竞合,直至开始落后的过程,心理上的落差让其无法客观看待大陆,由此产生对大陆认知的失调,内心充满失衡感与失落感。这一心理发展的逻辑为:中国大陆崛起——外部心理冲击与岛内经济发展困顿——内部「相对剥夺感」增强。显见,一些台湾地区青年面对大陆的快速崛起显露出难以言表的忧虑之心。据台湾地区相关民调显示:有近57%的台湾地区年轻人视中国大陆为未来台湾地区的威胁,而美国为14%,日本只有9%。足以看到「大陆威胁论」已在台湾地区年轻人中蔓延,这实际是焦虑感的一种外在表现。与此同时,部分台湾地区青年也意识到台湾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根本无法离开大陆的扶助,但又由于心理应激和自我保护而衍生出一种「既期待又怕受伤害」的矛盾心理。再加上,岛内「绿营」政客时常操弄「大陆导弹对准台湾」「大陆封杀台湾国际空间」等议题,给大陆扣上「打压」「鸭霸」的大帽子,致使台湾地区青年心生恐惧,害怕台湾地区被大陆「吞并」,失去所谓的「民主自由」。以上心理错位让台湾地区青年在面对大陆时越发纠结与矛盾,最终演变对大陆的认知失调。

(二)思想偏差导致的认知失调

「去中国化」「民主化」和「本土化」是部分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认知失调的思想根源。首先,1999年在李登辉的推动下台教育部门开始在中小学阶段实施「88课纲」,执意在台湾地区推行以「同心圆」史观为核心的「去中国化」教育。长此以往,台湾地区中小学社会领域课程(包括历史、地理和社会)不断向青少年灌输「反共」意识形态,煽动敌视大陆的情绪,竭力培植青年群体「反中」「仇中」「抗中」的偏执思想。陈水扁执政后,加快了「法理台独」的步伐,并不断对中共形象进行肆意抹黑,把中共当作台湾地区的「假想敌」,极力营造中共对台动武的氛围,这就使台湾地区青年对中共的错误认知转化为对大陆的错误认知。民进党当局运用以「去中国化」为核心的「教育台独」手段,不断向台湾地区青年灌输「台独」意识,使他们对祖国大陆和两岸关系定位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外加两岸迥异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更加剧了他们对大陆的排斥心理和认知偏差。其次,随着台湾地区「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台湾地区青年在意识形态上表现出对「西式民主」的追捧,对大陆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嗤之以鼻」。他们普遍有着「反体制」「反权威」的倾向,不断给大陆贴上「不民主」「没人权」等标签,「不问是非」「只问颜色」「为反对而反对」。第三,随着台湾地区「本土化」运动的兴起,「中国意识」逐渐淡化,所谓的「台湾意识」大肆蔓延,形塑了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偏见和抗拒心理。在高度膨胀、自我封闭、与大陆对抗的「台湾主体性」塑造过程中,台湾地区青年虽然没有「台独」分子那样深刻的「仇中」心理,但普遍认为大陆「专制」「落后」「不文明」等。总之,「去中国化」「民主化」和「本土化」共同导致的思想偏差致使台湾地区青年逐渐对大陆产生认知失调。

(三)经济困境造成的认知失调

由于无法全面分享两岸和平发展的红利,台湾地区青年无法直接感受到两岸经济发展给他们带来的实际利益,进而降低了他们支持台湾地区与大陆经济往来的意愿。当前,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乏力,两极分化越发严重,青年人失业率攀升,薪资水平止步不前。据台当局「主计处」2019年10月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台湾20~24岁青年失业率飙升至12.86%,换句话说,平均每8名台湾地区青年中,就有1人处于失业状态。同时,台湾地区青年的薪资水平已不是倒退20年,而是比20年前还要少。20~24岁青年扣掉物价通膨,实质薪资只有26K,比20年前的29K还要少,70%以上台湾地区青年认为自己是「青贫族」。外加台湾地区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以及因当前两岸形势无法加入RCEP进而造成台湾地区经济被进一步边缘化等因素的影响,更加剧了台湾地区经济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性。经济困境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台湾地区青年忙于考虑和应付自身生计问题,往往选择忽略和无视大陆,对大陆表现出「无感」甚至「冷感」。二是台湾地区青年将自身经济困境的责任转嫁到大陆方面。在民进党当局的肆意歪曲下,原本由台湾地区内部治理失当所导致的两极分化和失业等问题,都被通通归罪为大陆带来的负面冲击。这就进一步加深了台湾地区青年把大陆视为「敌对力量」的错误认知,他们尤为担心大陆经济的「磁吸效应」会危及台湾地区的经济安全和经济独立,进而加剧了在台湾地区经济滞胀情况下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

(四)媒体误导造成的认知失调

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渠道分为电视广播、新媒体和直接接触三种,而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台湾地区青年获知大陆信息主要还是以新媒体为主,其中社交媒介如Facebook、Line、Ins等成为他们了解大陆的最主要载体,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庞大的网络信息具有盲目性、碎片化等缺点,无法排除有关大陆的虚假和有害信息。而且「蓝绿」对抗的大环境致使台湾地区媒体往往成为国、民两党的喉舌,政治色彩浓厚,媒体的客观性荡然无存。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台湾地区媒体进军网络,成为影响年轻人认知大陆的重要来源。虽然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有所认知,但由于绝大多数「绿媒」如《自由时报》《苹果日报》、三立电视台等的刻意误导,使得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存在偏差,加深了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失调。再加上,因政治原因,大陆无法掌握台湾地区信息传播的话语权,对台湾地区媒体的误导宣传和歪曲报道几无反制措施,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信息的获取主要还是靠台湾地区媒体的二次传播。信息传播话语权丧失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错误认知进一步强化。这也就意味着在两岸传播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即由于对大陆抱持偏见,台湾地区青年总是对大陆方面信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心存质疑,长此以往,两岸之间的隔阂与疏离感愈发严重,使得台湾地区青年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大陆渐行渐远,进而加剧了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失调。

(五)同侪压力造成的认知失调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并与所在群体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表现出「从众效应」(Bandwagon Effect),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正如台湾学者邱毅所言:「蔡英文当局上台以来在台湾青年人中营造出一种『仇中』『恨中』『抗中』的氛围和气候,『反中』也就成为台湾青年群体当然的『政治正确』。」举例来说,台湾地区青年的从众现象在「反服贸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部分台湾地区青年平时不看社评和专栏文章,只看「懒人包」,对于大陆的认知极易受同侪群体的影响,为了获得同伴的支持和认可,蜂拥而至地到网络上「政治站队」和「争吵谩骂」,还纠集同伴一起去社运现场凑热闹,以追求所谓「政治正确」,这些不理智的举动暴露出台湾地区青年普遍对大陆「不问是非」「为反对而反对」的病态认知。鉴于此种同侪压力,有的台湾地区青年担心被贴上「亲中卖台」的标签,不敢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不愿说中国大陆的好话。比如,一台湾地区青年在海外遭遇危险时,有记者问其是否会向中国大陆求助,该青年坦言:「如果可以求助其他国家,当然首选外国,尽管我认为自己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但我不想在回台以后遭受周围鄙夷的眼光,这在目前的台湾是非常现实的考量。」从这一表述可以看出,在面对中国大陆时,部分台湾地区青年的内心依然充满矛盾与纠结。从认知失调理论来看,这种矛盾与纠结就是「认知失调」 。这也是许多台湾地区青年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对大陆认知失调的重要原因。

但需要说明的是,人们在认知失调方面是有个体差异的。首先,在承受失调的能力方面有个体差异。比如,面对失调,一些人相较于另外一些人更加甘之若素。换句话说,某些人只有面临更深的失调程度时才可以激发其减少失调的行为。其次,在减少失调的方式方面有差异。比如,一些人相较于另外一些人更可能借由贬抑信息来源的方式来减轻自身的失调程度,而不是改变原有观念。再次,对于一些人是失调的情境,对另外一些人就不是失调。因此,面对失调,台湾地区青年通常会选择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一些台湾地区青年选择直面自身对大陆的认知失调,积极借助信息的搜集和知识的积累来重新认识真实的大陆,进而转变其对大陆固有的偏见和认知;另外一些台湾地区青年则选择尽力避免触及使其失调的情境或信息,对那些与自身固有认知相悖的情况通常选择忽视或逃避,显露出他们不愿接触和了解大陆信息的特质。但总体看来,更多的台湾地区青年选择了后者,也因此导致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失调越发严重。如何引导这些台湾地区青年减少并消除对大陆的认知失调,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达到认知协调,是接下来两岸社会能否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

三、认知失调的调试机制

正如前文所述,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令其感到不适,所以他们只能通过尽量减轻失调程度或是防止失调进一步增加的方式来达到认知上的协调。根据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可通过「强迫服从」「接触信息」与「社会支持」等心理机制来对台湾地区青年的认知失调进行调试,进而重塑他们正向、积极、理性的大陆认知。

(一)「强迫服从」

「强迫服从」的行为更易于使个体遵从施加在自己身上的、想要转变其原有观念的「现实」,进而减轻失调程度。这类「强迫服从」要么是经由威胁性惩罚而引起,要么是经由应允性奖励而导致。费斯汀格认为,失调程度实际上是原有观念的重要性与奖惩力度的重要性之间形成的一个函数。换句话说,原有观念越重要,个体的失调程度也就越深;反过来,奖惩力度越不重要,个体的失调程度也会越大(前提是奖惩力度足够产生所期望的服从)。可见,由「强迫服从」导致的认知失调,可透过改变个体的原有观念或经由奖惩力度的提升来减轻其失调的程度。

因此,为了在两岸青年的交流交往过程中达到「强迫服从」的成效,大陆方面可通过积极提升奖惩力度的方式来促使台湾地区青年减轻自身失调的程度。一方面,对于反对「九二共识」、鼓吹和从事「台独」分裂活动的予以严正的反对并做出相应的惩罚。当前,部分「台独」艺人一面在大陆频频登上各大卫视的萤幕和舞台赚钱,但回到台湾地区后却大肆鼓吹和支持「台独」。对于这种行为必须予以严厉的谴责并进行惩罚。另一方面,对于积极参与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行为予以奖励。这其中,「卢丽安现象」给了台湾地区青年很好的示范效应,相信越来越多的台湾地区青年在看到大陆的诚意及发展机遇后会选择赴陆发展,进而促进两岸各方面的融合。因此,加大惩罚或奖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台湾地区青年内心观念产生重大影响,指引其对大陆的认知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认知协调。

另一方面,根据费斯汀格的观点:「对大多数人而言,个体身上被外界或他人强加的『现实』通常具备一种高度『强迫服从』的特质。故此,当个体陷入认知失调后,为了减少失调带来的不适,就会主动与其他人讨论此一事件的真实性,但在讨论过程中发现其原有看法或观点受到大群体『现实』的诱导,被迫改变立场,以达到认知协调。」比如一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充满偏见,誓言要抵制大陆,于是与身边的朋友吐槽大陆的各种不是,但后来发现身边的一些人不光对大陆有正面观感,甚至还打算赴陆发展。当这些人的数量达到足够多时,就会促使他改变原有看法或观念,以达到认知协调。回归到现实中,可以想办法在台湾地区青年的生活环境中适当增添一些「大陆元素」,一方面是为他们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台湾地区青年赴陆学习、工作和生活。如大陆近年推出的「惠台31条」「惠台26条」等一系列惠台利民措施,破除了台湾地区青年赴陆发展的顾虑,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同等待遇,为他们在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支持。另一方面是让「大陆元素」充盈在台湾社会。根据台湾《中时电子报》的报导,大陆「双十一」已成为台湾地区青年消费者最喜爱的购物节,据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的数据显示,全台湾2019年11月的网购数额较2018年11月上升19.71%,总金额首次超过200亿元新台币,证明了「双十一」大战在台湾地区的火热程度。从大陆发迹的「双十一狂欢购物节」,已经真正融入到了两岸社会中,堪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的良好示范。显见,以上做法都可以在台湾社会中形成「强迫服从」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两岸关系趋于紧张,这种「强迫服从」的氛围在台湾地区青年谋求减少失调的过程中并不容易营造,这显然还需要大陆方面进一步的努力。

(二)「接触信息」

当个体处于认知失调时,会对「接触信息」进行选择:主动追求产生协调的信息,避免接触产生失调的信息。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接触信息」一般分为「主动接触信息」与「被动和强迫接触信息」。鉴于台湾地区青年普遍对大陆缺乏主动认知,更多为被动认知,因此这里主要探讨在被动接触信息后产生失调的情况。由于失调者一些被动的行为,从而使其受到了新信息的影响,并且,一旦失调者进一步了解了新信息,这些新信息就有可能减少其的失调程度。按照费斯汀格的观点,被动和强迫接触信息有以下几种情况:

1. 偶然接触。可以想像到的是,一次偶然的接触,就可能使陷于认知失调状态中的个体归于认知协调。比如一个偶然的机会,台湾地区青年给来台旅行的大陆游客指路,发觉大陆人并不像台湾地区媒体宣传中的那么野蛮粗俗,反而文明有礼,这样会慢慢动摇其内心对大陆的刻板认知,产生对大陆的正面观感,进而减少对大陆的失调程度。

2. 在无关基础上的接触。个体基于不同缘由接触到某些潜在的信息源,使其感到失调或不适,因为他在主动获取想要的信息时,也被动接触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但这一过程可能间接地改变他原有的观点,进而减少他的失调程度。比如台湾地区青年对美国大片或台湾地区综艺节目很感兴趣,他们在观看这些娱乐节目时顺带接触到了一些本无意了解的「大陆元素」,而且还是较为正面的、颠覆以往认知的,从而减少了他们对大陆的认知失调。

3. 强迫接触。由于个体生活在信息充斥的世界里,新信息以及由此形成的新认知就难免被强加于个体身上。产生这种现象有几种方式。某些信息因为传播太快太广,以至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比如,随着大陆实力的日益增强,不管到没到过大陆的台湾地区青年都能透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大陆在世界的快速崛起。据岛内TVBS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台湾地区青年群体中有72%的人觉得未来中国大陆会成为全球第一强国,有68%的人不认为中国大陆的崛起会损害台湾的利益。可见大陆「正能量」正在逐渐改变台湾地区青年的大陆认知。可能产生的其他情况还有:个体的某一行动可能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进而产生新的认知。比如「惠台31条」推出后在台湾社会引起积极反响。根据岛内《远见》杂志公布的数据显示,台湾地区青年群体中有66.7%的人觉得「惠台31条」对两岸关系的稳定有正面作用,有59.6%的人愿意去大陆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台湾地区青年尤其是未曾到过大陆的台湾地区青年赴陆发展,他们对大陆必将产生新的认知。

4. 与他人的交往。当个体与他人交往时,会遇到观点或主张相悖的人,而这些人则是引发个体认知失调的潜在信息源。这一情况所引发的认知失调,有偶然发生的,也有由其他人引发的。例如,刚完成某一行动的人为了得到其他人的支持而把此事告诉其他人。在此一交往的过程中,一些听众无意间输出了某种观点和主张,而这些观点和主张则与他的实际行动是相冲突的。此一情景往往产生于个体意图借由他人的支持和认可来减轻自身失调程度的时候,他不经意地吸收了他人的观点和主张,最终使本人陷入认知失调的状态中。为了减少失调,他只能逐步改变原有观点,以达到认知协调。比如,来大陆参访的台湾地区青年,在和大陆青年接触交流后,发现自己以前对大陆的很多看法存在误解,开始对大陆抱持正面观感,于是使其产生认知失调。为了减少失调带来的不适,他们存在修正原有观点的可能性,使之逐步改变对大陆的既有认知。

可见,增加「接触信息」是重塑台湾地区青年大陆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当然,除了偶然和强迫接触,更应为台湾地区青年创造条件,增加他们与大陆青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深度交往,建立友谊。只有不断增加两岸青年的信息接触,才能增进了解,消除误解,进而使台湾地区青年的大陆认知朝正向转变。

(三)「社会支持」

在个体认知失调的众多原因中,社会群体的作用难以忽视,但反过来,社会群体又是减少甚至是消解个体认知失调的重要凭借。个体可借由某一社会群体对某些看法、主张和态度的「社会支持」,来扩充和增加同那些看法、主张和态度相协调的认知元素,进而减轻个体的失调程度。个体为了达此目的往往会选择寻找尽可能多的支持或同意其新观点的其他人。总的说来,当个体面对急需改变的压力时,赢得外界或他人的支持和认可继而建构社会「现实」,是其改变认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故此,让台湾青年获得正向的「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正确认知,形塑认同和平发展、促进社会融合的「两岸族」。「两岸族」作为大陆与台湾地区彼此联系与沟通的纽带,对「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至关重要。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台湾地区青年正在使用「两宝两微四卡」(淘宝、支付宝,微信、微博,门卡、公交卡、电话卡、银行卡)进入「两门一室」(校门、家门、办公室)。他们在大陆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大陆的认知、情感将为台湾地区本土青年提供正向的「社会支持」,促使更多台湾地区青年加入到「两岸族」这个新兴群体中,共促两岸社会融合。当然,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认知失调的减少乃至消解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毕竟两岸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应看到,越来越多的「两岸族」「用脚投票」,选择到大陆创业、就业和生活,开始以客观和理性的眼光看待大陆和两岸关系。

另一方面,如果产生了不置可否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又与普遍持有的观点相抵触,那么,也会使许多人产生失调,此时可以通过获得某种社会支持来减少失调程度。比如两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有利于台湾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为各行各业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必将惠及正值打拚期的台湾地区青年群体。但仍有部分台湾地区青年误认为「陆资将吞并台湾,并加速经济衰退」「大陆人将抢夺台湾人的饭碗」。这其实是一种害怕挑战、逃避竞争的畏惧心理,也是对大陆缺乏正确认知而产生的认知失调。因此,为了减少台湾地区青年的失调程度,大陆可继续加大惠台政策力度这一「社会支持」,在助力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大陆经济发展的红利可以惠及更多、更广的台湾地区基层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体,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大陆的善意和诚意。对于在陆发展的台湾地区青年,要为其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待遇。对于没来过又想来大陆的台湾地区青年,大陆应为其提供便利条件,支持他们多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大陆的发展变化,让他们对大陆有一个全新、充分的认知。

总而言之,当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新的认知进入其视野,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失调或不适。基于此,根据费斯汀格的建议,可借由「强迫服从」「信息接触」以及「社会支持」三种心理机制对台湾地区青年的认知失调进行调试,进而形塑他们更加客观、理性和正向的大陆认知。

结 语

当前,与认知相关的研究在两岸关系研究领域愈来愈受到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而认知失调更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讨的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减少乃至消解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需要长期的时间和系统化的工作,除了在「强迫服从」、「信息接触」和「社会支持」等三方面进行努力以外,更应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多方面倾听台湾地区青年的想法、意见和建议,以更宽广的心胸和更谦和的态度来面对和处理两岸之间的歧见与矛盾,促使台湾地区青年坚信祖国大陆对他们而言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进而减少直至最终消解部分台湾地区青年对大陆的认知失调。

(作者王先伟为西南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孙云为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重大理论平台执行长)

(原刊载于上海台湾研究所倪永杰主编的《台海研究》杂志2022年第1期,原题:台湾地区青年对中国大陆的认知失调及其调试机制研究,授权中时新闻网转载)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