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台湾研究集刊》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选择意愿、影响因素与制度优化研究——基于福建省10 所高校的调查分析

台湾青年学生大陆高校学习方式起居饮食、兴趣活动、消费娱乐、风俗习惯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选择「适应」的比例均在80%以上。(资料照片)

刘胜: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副研究员、刘键政: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副主任、讲师、陈杰: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助教。

一、调研设计与结果分析

本研究自2018 年10 月至2020 年9 月以在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集美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和漳州科技职业学院等福建省10 所主要高校台湾青年学生为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和现场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调研跨时2年,共发放问卷616 份,回收有效问卷579 份,问卷有效率为93.99%。

( 一) 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对象,男女比例均衡,男性略多于女性。从年龄结构看,受访人群中18-22 岁的青年最多,占比81.59%。学历方面,以本科为主,占比为94.78%。专业方面,受访对象的专业涵盖了12个专业类别,其中以管理学、工学、文学、医学和艺术学为主,合计占比79.6%。受访对象祖籍地以福建和台湾为主,二者合计占比89.31%。从在大陆求学的时间看,2 年以上的占比86.07%。就业资讯来源方面,受访台湾学生了解就业资讯的主要管道网路及其他媒体,占比35.07%,其次为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占比20.4%,占比最小是校外招聘会,仅6.22%。

( 二) 学习生活维度

受访台湾青年学生对大陆高校学习方式、起居饮食、兴趣活动、消费娱乐、风俗习惯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均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选择「适应」的比例均在80%以上。但在个案访谈中,部分学生存在不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对海峡两岸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课程设计和教学管理等方面不适应。他们多数认为大陆高校教学中基础教育比例偏重,而与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相关的教学内容比重偏少。另外在交友方面,有较明显的倾向性,大部分学生在校内的朋友主要还是来自台湾的同学,说明在陆台湾学生在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除教育教学品质外,受访对象对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满意度比例均低于50%,说明各高校针对台生的就业创业工作仍有提升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个案访谈中,不少受访者提出,所在学校没有专门针对台生的求职资讯发布平台、职业指导和创业培训,难以满足他们的实际需要。

( 三) 区域偏好维度

受访的在陆台生中,对大陆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前景普遍表现出较高期待,68.66%的受访学生表示愿意留在大陆继续求学或者就业创业。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和担忧,希望政府和学校能够协助解决他们融入大陆过程中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

就业创业的区域选择方面,受访对象的意愿表现出较高趋同性:东南沿海,尤其是区域发达城市是其选择重点,就业创业意愿占比分别达到样本总数的54.23%、45.77% ; 中西部地区则普遍不受台生青睐,就业创业意愿占比仅为0.75%、2.74% 。就具体城市而言,福建省厦门市和上海、深圳、广州3个一线城市最受台生青睐,合计占比76.87% 。

( 四) 愿景发展维度

1.在大陆就业意愿及特点

调研结果显示,愿意留在大陆就业的人数占总样本37.06%,继续学习的占22.64%,自主创业的占8.96%,而尚不确定的比例高达31.34%,表明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未来职业发展尚无明确规划。61.19%的受访对象认为,与大陆高校毕业生相比,他们的就业形势更严峻。在陆台生对就业的关注因素主要集中在工资福利待遇、发展前景以及工作稳定性上,分别占73.63%、75. 37%、58.46%,而对专业对口、地域环境和倾斜政策的关注度较低。在就业单位类型选择、薪资预期等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受访对象偏向于台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三者合计占比约26.11%,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就业意愿较低,二者合计仅占4.73%。受访者虽然对月薪的期望值受其学历层次和专业的影响,但月薪期望为5,000—8,000 元占比最高,为37.31%。针对当前大陆就业政策,58.96%的受访者表示扶持力度不大,且有65.42%的受访者表示虽有一定程度的扶持,但很多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对就业中各级政府部门、学校以及用人单位的诉求,受访者希望加强政策引导与扶持的比例达61.69%,希望所在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比例为60.20%,提高用人单位接纳度的比例为57.21%,其余依次为提高自身素质38.56%、调整就业心态25.87%、提高面试技巧10.45%。

2.在大陆创业意愿及特点

调研结果显示,愿意在大陆创业的人数占总样本48.76%,不愿意的占10.70%,40.55%表示尚未考虑。台湾青年学生对创业的关注重点集中在资金方面,占比39.55%,其余依次为营商环境19.40%、扶持政策18.16%、合作伙伴15.17%和技术7.71%。

创业中对政府部门和学校的政策诉求方面,受访者中希望政府部门和学校提供创业资金支援的比例达54.48%,其余依次为加大扶持和优惠政策42.79%、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39.05%、将台湾青年住房保障纳入本地安居工程35.57%、降低创业门槛29.10%、提供和本地同等的养老保障和医保22.89%、设立针对台生的创业孵化器19.15%和精简行政审批程式18.91%。

吸引台生在大陆创业的因素方面,调查列举的6 个因素对受访者的影响都比较明显,其中「大陆的相关政策、资金和平台的支援带来可能的机遇」比例最高,达69.9%,其余依次为大陆的经济发展形势稳中向好65.17%、两岸「五缘」的影响和效应28.11%、大陆政治环境稳定27.11%、同学朋辈在大陆的创业成功经验和引领示范作用24.13%。调查列举的阻碍台生在大陆创业的8 个因素中,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对大陆相应的法律规章体系不太熟悉、自身所具备的相关能力不足3 个因素对受访者影响最大,比例分别为55.72%、48.51%和47.51%,台湾岛内政治宣传的影响最小,占13.68%。

二、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现实审思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为台湾青年毕业生在大陆就业创业提供了契机,但由于两岸社会环境的差异和现有体制、机制的制约,台湾青年毕业生在大陆就业创业还面临诸多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错位:

大陆惠台青年政策供给重制订、轻落实调研情况表明,就业创业政策限制是台生在大陆就业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这种政策限制不仅体现在政策制订的不到位上,更体现在重政策制订、轻政策落实的落地机制上。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受访台生中,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占比达62.1%。部分高校就业部门及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也表示对相关涉台青年政策不熟悉或不了解。资讯的不畅通或对政策的不了解往往使台湾青年的就业创业权益难以得到及时有效保障。

二是政策落实不到位。很多高校或用人单位认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就学和就业手续繁琐,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有意规避或刻意简化相关程序,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如虽然台生理论上可以入职大陆单位,但由于入职程序复杂且受到多方限制,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有意为台生求职设置障碍。

三是政策服务不到位。近些年大陆方面虽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台青年政策,但是其中不少政策办理手续繁琐、办理周期过长,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如大陆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在陆台生的医保政策,但由于手续复杂,很多台生自动放弃或宁愿选择回台湾就医。

( 二) 失位:

自身能力缺失导致就业创业成本高、难度大,调研情况表明,目前台湾青年毕业生在大陆的就业创业情况不容乐观,真正在大陆就业的比较少,自主创业或计划长时间在大陆工作的更少。深度访谈中发现,台生在大陆就业创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陆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4 万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台生在抗压性、吃苦耐劳、上进心等方面普遍不如大陆学生,导致其在就业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二是就业门槛多,手续繁琐。有意愿在大陆就业的台生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诸如就业推荐表、档案、学籍、户籍、报到证等手续问题。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聘用高校应届毕业生需要与学生签订三方协定,并需要出具报到证,但台生无法提供报到证,很多用人单位不知道该如何解决。

三是不熟悉、不适应大陆创业环境。创业者要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等,而本课题的调查和已有的研究都表明台湾青年毕业生对大陆这些方面的了解恰恰较为缺乏,导致其对创业门槛把握失准。

( 三) 缺位:

个性化差异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不精准在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建设方面,一是缺乏专门面向台湾青年学生的政策资讯综合服务平台,高校中也没有专门面向台籍学生提供服务的组织和机构,从而影响了他们对相关法律、政策和资讯的了解,导致台生对于大陆就业创业相关政策的知晓度较低。

二是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主要停留在对毕业生统一进行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求职择业的方法与技巧、自主择业及创业教育等理论性较强的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上,在实际工作中很少能够对诸如台生等特殊群体所面对的特殊性就业问题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差异化指导,就业指导难以满足台湾青年毕业生的实际需要。

三是创业指导缺乏实践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指导起步较晚,普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多为探索性指导,培养的是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观念,让学生了解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尚未对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建立服务平台。

三、吸引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供给和体系构建

随着祖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大陆与台湾地区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可以预见,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学生将来祖国大陆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台湾青年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将会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在陆台生进入大陆就业市场将会涉及社会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协调配合,大陆方面须积极作为,采取各项措施,着力构建「政府主管、高校主抓、用人单位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着力打通决策部署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在陆台生就业创业,深度融入大陆社会。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一) 优化政策供给内容与形式,突出发挥各方「主体性作用」

2018、2019 年,国台办等部门连续出台了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惠台31 条措施和惠台26 条措施,福建省也出台了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42 条实施意见,这一系列政策以及细化举措的推出,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当前针对吸引和促进在陆台湾青年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已全面形成,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从战略高度重视在大陆的台湾青年毕业生,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关于台湾青年工作的指示精神。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 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两岸青年要勇担重任、团结友爱、携手打拚。我们热忱欢迎台湾青年来祖国大陆追梦、筑梦、圆梦。」

二是各级党委政府要统筹协调,建议成立由党委和政府牵头,涉台工作、宣传、教育、人事和劳动保障、公安、民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协调小组,统筹在大陆台湾青年毕业生的相关工作,定期有针对性地分析研究台湾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总体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部署。

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如健全政策资讯发布机制,建立惠台青年政策资讯发布平台,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生活和工作; 健全资讯采集机制,涉台工作部门要加强对在大陆台湾青年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的调研,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利益诉求和实际困难,及时向有关部门回馈,进行跟踪落实。

( 二) 构建精准服务平台与管道,落实台生「同等化待遇」

一是落实落细已发布的相关档精神,对在陆台湾青年毕业生实行同等待遇和精准服务,像为大陆百姓服务那样造福台湾同胞。同时根据台湾青年毕业生就业创业需求特点,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激发他们的就业创业热情。

二是鼓励大陆企业招收台湾青年就业,有条件的地方可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对招聘台湾人才的企事业单位的政策辅导,对招聘台生的用人单位,给予补助或抵扣税优惠。

三是建议各高校设立台生专门申诉管道和辅导通道,帮助台生合理表达就学或生活方面的意愿和利益诉求,维护他们的切身权益,充分展示学校的人文关怀。各高校可定期召开台生座谈会,了解台生在实际学习中碰到的各类问题,及时与台生沟通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四是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心灵契合。认识和了解大陆的社会、文化及就业创业环境是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各级部门应重视搭建两岸青年文化交流、台湾青年毕业生在大陆见习、实习与实践等平台,可采用「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方式,借助、整合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化两岸青年交流方式,提高交流频率,最终达到促进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目的。

( 三) 注重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与规划,提供全程「闭环式指导」

加强在陆台湾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是解决其就业创业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是从学生入学起就应该开展的工作。各高校宜针对台湾青年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打造全员全程化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有目标、有计划、更科学地对其进行辅导,逐步提升在陆台湾青年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是深入探讨台生的人才培养规格,帮助做好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高校重点培养一批熟悉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事务运作,懂专业、会经营的台生复合型人才,适度缓解当前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产业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着力培养部分能切实参与到两岸社会、经济、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与发展实践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

二是举办台湾青年毕业生专场就业说明会和招聘会。在台生比较集中的高校每年定期举办台生就业说明会,并积极利用网路平台开展线上直播,加大台生在大陆就业相关政策的宣讲和解释,并与人社部门联合设立专门的台生就业咨询机构,及时为台生解决各类政策难题。同时,可组织有意愿招收台生的企事业或其他用人单位召开台生专场招聘会,特别是利用「云招聘」平台,开展台生专场网路招聘会,方便台生线上求职。

三是加大对台湾青年毕业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各类创业专项资金(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采取奖励、补助、贴息等方式,扶持台湾青年培育具有发展前景和竞争力的产业项目。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台生,高校相关部门应多给予创业实践教育指导与帮助,而不局限于理论性的「纸上谈兵」。在台湾青年学生创业团队入驻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的门槛和创业启动扶持金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全方位鼓励、支持、引导台湾青年毕业生自主创业。

(本文原载于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台湾研究集刊,经作者授权中时新闻网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