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企追求ESG的6缺失
近期台湾发生的几起严重的企业治理问题,如科技公司员工疑因遭霸凌自杀,以及某大连锁速食业发生性侵事件导致员工轻生,以及之前发生情绪暴力、性骚扰的保养品牌B型企业等,而发生事件的公司都是在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的表现上,获得不少奖项甚至当作标竿。
我自己因为教授永续及ESG相关课程十余年,也担任永续相关的国家级奖项评审,除了近期事件外,也有不少本来的正面案例,都在发生问题后从我的课程与演讲中移除或修正。也让我疑惑,到底这些曾受大力推崇,甚至作为示范的案例,发生了多少背后不为人知的问题,还是真的只是作文写得好?
ESG作为现代企业永续发展的核心愈来愈受到重视,但这些事件不仅引起社会震惊,更为台湾企业的ESG推动敲响警钟,凸显出在社会与公司治理层面上的重大缺失。因案件本身进入司法程序,本文就不另着墨,而着重在台湾企业推动ESG问题的深层分析。
一、评估过于形式化:追求ESG奖项评分时,企业常将重点放在环境层面,忽视社会与治理的核心价值,在CSR报告中仅停留于数据呈现,未能真实反映内部治理与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
二、内部治理与监督机制薄弱:缺乏独立有效的内部稽核与监督机制,在霸凌事件中,公司的HR部门未能扮演中立调解者的角色,反而成为维护特定者利益的工具。
三、高层领导责任意识不明确:领导层对员工问题的重视度不明确,部分高层认为人力资源问题是管理层次的琐事,而非整体发展的核心问题,导致相关政策难以真正落地。
四、员工权益保障不完善:企业对基层员工的权益保障与尊重不足,基层员工的声音无法被公司高层听到,形成权力不对等的结构性问题,导致面临不公平对待甚至职场暴力。
五、职场心理健康管理不足:企业对员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偏低,相关资源与辅导机制不足,虽有形式上的反霸凌政策,但缺乏实际更好的监督机制,也较少针对发生问题企业的监督平台。
六、性骚扰预防机制不健全:内部对性骚扰事件的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不足,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保密通报通道,受害者常因担心报复而选择隐忍,进一步加剧问题的严重性。
企业在推行ESG过程中其实存在一定的深层问题,特别是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层面的不足,这不仅对企业内部员工产生负面影响,也对整体社会造成伤害。要解决这些问题,企业需要从政策、文化与治理结构上进行全面改革,并真正将落实ESG视为长期发展的核心品牌策略。
另外当曾经获奖的企业,以及未来想要透过ESG获得更多肯定及支持的企业,若是发生重大事件也应该有一定的检视要求,以免让奖项的公信力失去认同。此外政府与公众也需要共同参与,从改变奖项制度设计,与舆论监督层面同步进行,才能真正让企业往永续发展,并避免类似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