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是河洛话吗?

(图/台视提供)

娱乐头条斗大横批:苏明渊二夺台语歌王。「台语」定义为何,激起客家、原民族群多年抗议;然而,强占「台语」话语权的河洛人或闽南人却以人数优势,依然故我,政府无论蓝绿也保持沉默不语。

闽南语,源出中原河洛,在中华民族以黄河流域为幅员的商周时代,曾是官方语言。河洛话高达八音,大家现在用它来念唐诗三百首,就能充分感受它帝王时代的风华。奈何,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战乱等诸多变动,而迁徙到台湾的河洛后代,居然不惜窜改历史,还囫囵吞枣,把祖先辉煌的语言称为台湾话,自取其辱,又激起其它族群的不满,失算的庸人自扰莫此为甚。

发挥一下想像力吧!如果金曲台语奖,改为金曲河洛歌奖,那么,它的有效传播地区立刻广布全球,能够激起共鸣的人口也立刻升到以亿计。金曲奖办了35年了,台语歌市场至今还是小打小闹。「台湾的河洛人」和「河洛人在台湾」是完全不一样的思维、胸襟和远见。河洛人不应该随着政客的偏狭立场起舞,甚至坠入他们预设的陷阱而不自知。

河洛话才是本源正宗,闽南语只是河洛后代迁到闽南地区之后,以地方取名的泛称。它已经错了一次,不能再错第二次。如果河洛话到了台湾就要称台湾话,那么现在居住在东南亚乃至全球各地的河洛人,是否也都应该改称河洛话为当地话呢?这当然是不符情理的错置,也会激起当地族群的反弹。

被台湾其它族群称为闽南人或河洛人的族群,如果缩短台湾历史为郑成功开台的四百年,至少住的人还有原住民和客家人。河洛人号称他们讲的话才是台湾话,那不是语言霸凌,甚么才是?

台湾在国家语言上出现的法律吊诡是,《原住民族语言发展法》与《客家基本法》修正案固然已经分别于2017年6月与 2017年12月通过,将原住民语和客语正式列为国家语言。2018年通过的《国家语言发展法》也将华语、台语列入。问题是,闽南话或河洛话独占台湾话名号,名不正言不顺,其它族群当然不爽,争议也将不断。(作者为国家公益发展协进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