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费贸然上路 工总忧冲击150万家庭生计

环境部今日召开第3次碳费费率审议会,工总表达对碳费制度的担忧。此为示意图。(路透)

环境部今日召开第3次碳费费率审议会,工总表达对碳费制度的担忧,直言目前子法规缺少借镜产业实务减碳经验,尤其钢铁、石化业等碳关联性高的行业,若降薪、裁员,将冲击逾150万户家庭,近全台20%人口,新制规画不可不慎。

工总表示,碳费冲击最直接看的就是实质支出对产业的影响,从费率与配套措施的搭配可见端倪,以自主减量、指定目标与优惠费率为例,如果费率给大幅优惠,指定目标却无人能达到,自主减量计划「形同虚设」,看得到、吃不到,对于产业实质减碳毫无帮助。

此外,台湾是出口导向国家,碳费应考量跨国公平性,厂商单位产品负担碳成本,应与竞争国一致,惟竞争对手国的高碳泄漏风险产业如水泥、钢铁、石化业都有保护措施,未实质支付碳价,如欧盟、南韩,或者较低成本如日本,建议台湾费率不宜高过竞争对手。

工总认为,碳费制度应参考背景与亚洲竞争、邻近国家为主,而非与台湾迥异、又非出口导向的欧盟国家,如瑞典、挪威再生能源及核能都超过9成,制造业产业政策也不以出口为导向。同时工总认为,应该给产业充分的因应时间,而非贸然上路。

举例而言,再生能源仅27%、产业以制造业为主的波兰,无论是碳税或者排放的交易成本都不到新台币100元;日本自2012年开始征收碳税,分3阶段才逐渐将碳税费率提高至新台币61元;新加坡即便是2024年调升,但早在3年前就告知厂商,且相关配套措施完善后再给予1年缓冲,以利厂商充分因应。

工总强调,如没有可行方案,碳费再高也无法达到减碳目的,只会伤害国力;政府评估碳费应考量产业承受能力与物价上涨冲击,并非所有的碳费成本企业都能转嫁,碳费成本过高将衍生公司降薪、裁员等问题,如钢铁、石化等碳关联性高的产业,从业人员就逾150万人,一旦降薪、裁员将冲击逾150万个家庭,约全台20%人口。

基准年设定上,环境部拟采2019年到2023年5年平均,该期间爆发新冠病毒与俄乌战争,并非常态生产状态,无法反映具体产能和碳排量,工总建议参考空污许可证作法,采2017年到2023年任选3年取平均值。工总呼吁,自主减量计划及指定目标应有合理设计,将产业早期配合政府政策所投入减量成果并入基准年计算,才可解决产业先减先输的不公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