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凤的关键词12:阅读 先别「想太多」的扫描式阅读法

关键词12:阅读 先别「想太多」的扫描式阅读法。(示意图/shutterstock)

面对面与唐凤促膝而谈

关于人生、学习、工作、公民社会与未来世界的重要课题

快乐•死亡•自处•阅读

折衷取舍•多视角•破除定义•不完美主义

公民协力•社会创新•群众智慧•永续发展

理性思维•共情倾听•透明性

唐凤的15个关键词,来自8次对话、20小时第一手访谈,还有众多资料爬梳,一次次交流的累积,这本书是「解惑」唐凤的起点,一段彼此共创的旅程

在15个关键词展开的过程中,将看到唐凤令人印象深刻的面向

她的韧性(resilience)不是不起波澜,遇到不安、悲伤、孤独,抑或批评、负面舆论时,心里不免情绪波动,通常一两分钟也就过去了,不会往上加,如同船在海上遇到波浪会摆荡,同时也有承载力。

先天疾病加上后天思想的灌注,她说:「每天都在死!每个晚上都死一次。」十二岁前,她在睡着不一定能醒来的情况下成长;十二岁开刀恢复健康,促使她想要将新的灵感分享出去,即使有一天真的醒不来也没关系。

唐凤最常挂在嘴边的「口号」是:「每天睡足八小时。」对她来说,睡着如同死去,睡好、睡足,醒来精神状态好,就要贡献所学。

进了公部门当「公仆的公仆」,唐凤成了搭建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她不是满口大道理,而是张大耳朵倾听各方想法。她不轻易下判断,选每一边站(take all the sides),彻底了解每一边的想法,形成共同价值。

她认为自己是思想的载体,就像自然生长的树木,用自己的方式扩散,承载着世界。只有在遐想(reverie)的状态下能成为载体,而这个历程是永续的。

从小热爱电脑的唐凤表示,人工智慧不会取代人生智慧。一个人的人生智慧不是人工智慧一下就能代表的。而诗是用最短篇幅清楚表达人生智慧的方式。写诗本身,就是一个人的修行。

唐凤记得第一次使用VR,从国际太空站、银河的角度环视宇宙和地球,「好像看着一艘蓝色圆形的太空船,真实感觉到我眼前的地球,很美但是很脆弱,就好像(野柳的)女王头。从太空站看地球,感觉很小,但承载着至今为止的全部文明与意义,像我们所说的『另类摇篮』,但文明还没走出这个摇篮,所以觉得特别脆弱。」

唐凤并不会去纯虚拟或完全空想的地方,就像她不太使用触控式荧幕的道理一样。她希望使用VR的经验可以「增幅」(empower)整体认识,不仅只是参与而已。事实上,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增幅」人类的未来。

这趟「解惑」唐凤的旅程尚未完成,只待未来的你启程。

【精彩书摘

唐凤曾多次公开介绍自己的「扫描式阅读法」。

阅读时,多数人是一边看、一边想。对此,唐凤分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作者的看法形成自己的见解,这是诠释性想法。

另一种是自由联想。当读到某些文字时(例如小说),回忆起过去的情境,这是感受性的联想。感受性的联想能为阅读增加色彩,但如果是诠释性想法,阅读者变成了共同作者,就未必用作者的见解来看事情。

因此唐凤认为,阅读时应该先读,不要急于下判断。

「不是图像记忆,是让大脑自由,让你的心神去契合阅读内容结构,」唐凤剖析:「就如同我们写程式者看别人的程式码时,绝对不会在脑里面发出声音、字斟句酌对方所写的程式码,因为别人编写背后有一个意念在,你要去除自我对话并跟着那个意念。很多人看程式码的时候,也是用扫描的,因为重点并不是这一行程式码,而是它的架构。」在别人眼中看似神奇之处,唐凤拆解了个中意涵

她也强调,当然会区分小说和非小说的阅读。非小说启动的是扫描模式,扫描完后去睡觉,醒来大致脉络就记得了;小说的话就是去享受它,有点像在脑里放电影,随着进入情境,或者像看乐谱,内心响起音乐旋律。两种阅读方式截然不同。

唐凤分析个中利弊,「坏处就是,有些不是完全知识性或完全休闲性的书籍,在知识性的内容中,一些文笔优美或诗意的地方,若用扫描模式去看,就会丢掉这些部分,只有概念,但是细节没有了。所以还是要看阅读书籍的目的。」

听听唐凤怎么说

阅读大量的文字资料是我的日常,至于怎么样在大量的阅读中抓住重点与脉络,最重要的就是专心听,阅读文字、与文字对话也是一种倾听;文字以及与他人的对话,都是阅读的素材。

阅读练习的第一步:不要打断作者

在阅读文字资料时,假设一本书厚达好几百页,我会一口气先看两百页而不打断作者的叙述历程,看完之后再去想重点。因为如果你看到第二十页时,脑中立刻升起一个判断,就如同打断阅读输入的节奏,当你读到第二十一、二十二页时,你已经是在拿阅读到第二十页形成的成见,来理解第二十一页之后的内容,这时候就很难抓到重点了。

为什么?因为你已经被前二十页锚定了,这可称为「锚定作用」或「锚定效应」。

所以,在我的阅读过程中,如果是好几百页的书籍,至少会先看完两百页。这与传统所谓的大量阅读不太一样,大量阅读的概念是阅读本身就是好的,而我的观点在于书写的叙事者(作者)有自己一致的意念。如果你在读完之前,就先去想那个意念是什么,那是「脑补」,大概都是你自己本来的意念,而不真的是叙事者的意念。很多人阅读时,并不是让作者对他说话,而是自己心里会有声音在说话。

况且,几百页的内容,怎么可能看二十页就知道作者要讲什么,所以不要自以为是马上下判断。至少要看完两百页的内容,再去抓重点,因为这个时候你才能掌握到作者脑中的设计完整性(design integrity)或一致感,抓重点就会突然变得很容易。不要过早下判断,这是最重要的。

在睡眠中划重点

目前,我多以数位形式进行阅读,就算只有纸本,也会用自动扫描机扫描后,再以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将图像般的中文字转成电脑能识别的电子讯号)转成数位档,方便日后全文检索

多半我是透过平板电脑与触控笔阅读,以之前读《认知的不正义》为例,阅读时荧幕一次呈现两页的内容,一页快速扫过(skimming)停留的时间大约两秒,两秒乘以两百页,就是四百秒,不到十分钟。所以,一口气阅读两百页而不立刻下判断,真的可以办到。

阅读每一页时,每一行字都看到,虽然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但视线一直在扫描,也不会把字念出来,重点还是心里不能打断它。如果心里打断它的话,我也记不得读到的内容,只会记得我打断的部分。如果你想练习,不建议一下就选长篇文章或很厚的书,可以先从短短的一页A4开始。

看完之后,就去睡觉。第二天醒来,想着之前读到的内容,自然有些关键字浮上来,并在脑中形成一个结构。因为人在睡觉的时候,会将短期记忆里的印象、未来用得上的东西,写进长期记忆中,这是一个划重点的过程。

关键字、结构脉络与检索

这不是图像记忆,我不会记得字的大小、颜色,而是记得关键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人写进长期记忆的方式靠联想,也就是当我想到关键字、画面或影像等,就形成一种有结构脉络的连结。我很依赖全文检索,我会记得某个概念与某个概念有关联,但如果没有全文检索的功能,例如纸本书籍,就无法快速回到那一页,因此对我而言,这种阅读方式要靠全文检索才能进行。

如果我要对其他人说明《认知的不正义》这本书,我就会用全文检索的功能追溯关键字,找到书中的内容根据。由于我的脑中已经有了结构,当我去调取与这个结构相关的资讯时就比较快速,且是随机存取(random access),想到什么就可以直接跳到那一页,不是循序的,所以利用检索很快能找到我要的内容。

这可以说是批次地在阅读,好像传真机,进纸之后,纸就可以拿走,拨号后慢慢靠着讯号传过去。我的意思是:不是不能下判断,而是阅读到一个段落后再下判断。就好像对方已经准备好一段话要跟你讲,但如果才讲前两句,你就打断他,这样是没有办法知道对方真正的意思。就算你说「我懂」、「我懂」,那都是假的,是脑补,是虚幻的。

也不是说一定要读完一整本书才能下判断,但至少到一个段落、一个章节,或是一个主要论点完成,那会是比较客观中立的判断。通常在不打断的情况下,完整理解对方或者叙事者的脉络后,下判断就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文摘自《唐凤的15个关键词》/商周出版)

【作者简介】

黄亚琪

资深媒体人、作家,从事记者工作近二十年。曾任职于《今周刊》、《商业周刊》、《经理人月刊》及天下集团杂志;担任资深主笔、主编等职。

曾赴欧、美、亚、澳等地第一线采访,包括独家专访日本著名作家、制作人、AKB48团体推手秋元康、著名导演日枝裕和,也是台湾第一位至美国DISNEY总部、NETFLIX采访当时执行长Robert Iger和Reed Hastings的记者,也是台湾首位采访漫威之父Stan Lee的记者,以及曾到瑞士、韩国与新加坡进行数位整合、全球人才流动与教育专题;也曾独家到纽约记录和采访报导台湾天团五月天登上世界音乐圣殿、全球知名导演李安卢贝松侯孝贤。擅长采访报导财经产业、人物、科技、文化和教育等多面向议题。

曾就读政治大学社会财经硕士学分班、政治大学哲研所;着有《13位纪录片导演之台湾时光纪实》、《通讯》、《病毒》、《网路安全》事典书和《有趣的数学》等书;曾获文创产业新闻报导首奖动脑年度新闻报导奖,以及多项新闻奖入围。

《唐凤的15个关键词》/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