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拖延的情緒行為動力學:從此不再藉口懶散、半途而廢!

美国名校帝博大学心理学教授乔瑟夫‧法拉利(Joseph Ferrari)曾提出,每100个成年人中,约有1/5(相当于20人)是慢性或惯性拖延症者,近几年更有攀升趋势!

图片来源/canva

若你勾选上述拖延项目越多,代表「误事」的机会越高——就算如此,你也不用过度担心。权威心理学专家彼得‧霍林斯要告诉你,如何破除「停滞陷阱」,锻炼「自我驱动力」,彻底摆脱「拖延困境」,并让你发挥最大潜力,就算面临再讨厌的事情,都能神速且有效完成!

「等一下」再做,代表「永远不会做」

这些方式让我们无法将时间和精力发挥到极致,更别说达到极具成效的结果。

设定很糟的目标:

阻碍自己去完成事情的方式之一,就是设下一些很糟的目标,例如过于抽象或是根本无法达成的那种。设定不对的目标,就像在公路旅行时,买了一张有问题的地图,其方向偏差、标示不清,让人难以按图索骥继续前行。最终在旅行途中,我们便会失去耐心和意志力,这通常会让旅行在半路就宣告放弃。

一旦发觉设定的目标过于抽象,则会发现自己为了达成目标,已经迷失到不知该做哪些事。举例来说,假如目标是要变得更健康,却没有具体定义何谓「更健康」,那么就不太可能循序渐进完成目标。就算我们很想要完成目标,但是怎样都不到方法。

图片来源/canva

每当设定一个任谁都感到太高或太不实际的目标时,就会发现自己像是仰望着一座没有可踩的横档、却又高到不可思议的梯子。这样做的好处是,没有人会责备我们为什么不努力去爬,毕竟一开始就无处可踩,是要如何往上呢。如此一来,会让我们从没有坚持到底的罪恶感中,获得释放。举例来说,就像是有一位工厂经理想要让产能加倍,却不管后勤供应有实体上的极限,所以这位经理的目标,也会因着没有仔细考量现实条件,而成为画大饼般的空谈。然而,正因为这个目标根本无法被达成,那也就没有完成与否的差别了;况且,还能从必须要完成任务的困境以及没有完成任务的罪恶感中,全身而退。

拖延:

这是书中最广泛拿来利用的手段之一。在拖延工作方面,我们似乎都非常有天分,甚至能够拖到最后一刻、不得不去做为止。由于太擅长延迟工作进度,还因此能说服其他人(甚至自己),其实我们一直有在做事,就算实际上没有。

此外,还有一种拖延的方式,就是「没完没了地提出计划」。多数人会计划工作上的大小事,而且一旦做好计划后,就会决定两件事——重新修正计划,或是舍弃工作。接着,又为新工作提出计划,不断计划;在这段期间内,都不会意识到自己所做的计划内容,其实就是一种拖延战术。最后,还为了这个拖延手段,提出一个看似不错的命名——「有效拖延」(ProductiveProcrastination),因为这听起来很像要去某个地方并且展现出很有效率的样貌,但其实你才刚就定位而已。

图片来源/canva

假使当下可以用拖延来逃避工作,那么大多数的人通常会选择这么做,因为方法很容易,让人很自在又没有压力。这就是很多本来应该会成功的故事,结果却变成「应该会」而已。漫漫人生中一连串的「等一下」,最后却会编织成一连串「永远不会做」的锁链,绊住你的行动。

诱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

坚持到底这条路,如果没有受到延迟,其实很容易就能走完。就像置身在两侧都是白墙的走道上,直直往前就好了。假使没有选择,你就能乖乖低头,认命工作、工作、再工作。然而,事实却不然,整条路上有各式各样的闪亮小玩意儿、发光的车辆改道标志,以及诱人的休息站。诱惑和使人分心的事物会在这段时间大量出现,有时简单到就如手机萤幕上的讯息通知淹没我们的大脑,然后分泌出让人感到开心的化学物质,接着使我们更紧抓着手机不放。

图片来源/canva

本文摘自:《停止拖延的情绪行为动力学》,彼得.霍林斯(Peter Hollins)着,方言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