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五十二)——勃律之争(下)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期咱们讲了首次小勃律之战,这期咱们接着上期的内容讲。
开元十年(722年)九月,唐朝和吐蕃在小勃律爆发了第一次军事冲突,在这场战役中,唐军和小勃律军队前后夹击给吐蕃军队以重大杀伤。这次受挫让吐蕃认识到,在有唐军的协助下,单凭军事手段很难在小勃律讨得便宜。于是一场政治大戏开始崇山峻岭的勃律展开。
有过了共同抗击吐蕃的经历,让唐朝和小勃律的关系快速加深。
唐史里面记载,此战之后,唐朝正式册封“没谨忙为小勃律王”。
开元十一年三月,没谨忙遣使来朝,谢册立之恩;
开元十二年二月,勃律遣大首领苏磨罗来贺正,进阶游击将军,各赐帛五十匹,放还蕃。
开元十六年十月,勃律大首领吐毛檐没师来朝,授折冲,赐紫袍金带,放还蕃。
开元十八年,没谨忙去世。
唐朝于开元十九年,册立其子难泥为小勃律王。
这种很密切的关系,一直持续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
在这一年,吐蕃再次对小勃律发动了进攻。
《资治通鉴》记载,“时吐蕃西击勃律,勃律来告急,上命吐蕃罢兵,吐蕃不奉诏,遂破勃律;上甚怒”。
藏文史料对这次进攻也有相关记载,敦煌文献《大事记年》里写到:“及至牛年(开元二十五年)……论·结桑龙(东)则布引兵至小勃律国。冬,赞普牙帐驻于扎玛,小勃律降,前来致礼。”
吐蕃对小勃律的进攻,引发了一连串的后果。
当时唐朝正全力应对突骑施汗国,没有余力同时和吐蕃开战。
所以,李隆基希望通过外交手段要求吐蕃撤军,毕竟当时双方还处于赤岭会盟之后的和平期。唐朝认为吐蕃对唐朝的属国发动进攻,属于破坏盟约的行为。
但这种外交努力遭到了吐蕃的无视,于是在一些人的运作下,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带兵深入青海两千余里,大败吐蕃。
这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崔希逸的背盟攻杀。
随后唐蕃彻底撕破了脸,再次开启全面战争,赤岭会盟的成果被扔进了垃圾堆。
我们之前曾经反复说过,唐蕃战争的战线拉得很长,但川西、河陇、西域三个战场,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
在670年的时候,西域战局的崩盘诱发了大非川之战。这次小勃律的局面,一样诱发了河陇的战事。
可能正是因为河陇的激烈交战,导致吐蕃对小勃律的控制,没有达到预期。
因为就在吐蕃降服了小勃律之后,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敦煌文献《大事记年》里记载,“及至龙年(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嫁王姐墀玛类与小勃律王为妻。”
很多人都看过这条记载,并且认为这是吐蕃控制了小勃律的证据。
但其实上这条证据,未必有那么扎实。
它甚至有可能是吐蕃没有完全控制小勃律的证据。
因为,藏文史料里没记载这位娶了吐蕃公主的人是谁,只是泛泛的说是小勃律王。
可汉文史料很清楚的记载了吐蕃女婿的名字,他叫“苏失利之”。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苏失利之)为吐蕃所诱,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
可问题是这位苏失利之并不是小勃律王,至少娶吐蕃公主的时间,他还不是小勃律王。
当时那个获得了唐朝册封的难泥国王还活着呢,而且一直活到了开元二十九年,就是吐蕃嫁公主的第二年。
等到难泥死了,继任国王仍旧不是吐蕃女婿,而是难泥的哥哥麻来兮,而且还是由唐朝册封的。
册封麻来兮为国王的事件,在多本唐史里都有记载。
比如《册府元龟》里记载,开元“二十九年(741年)二月,小勃律国王卒,册立其兄麻兮来嗣位。”
《新唐书·西域传》也写道:“没谨忙死,子难泥立,死,兄麻来兮
立”。
《全唐文》里面还保存着册封麻来的敕书,名叫“册小勃律国王麻来兮文”。
可以肯定的说,这位麻来国王一直都是个亲唐派,唐史里曾多次出现赏赐他的记载。一直到了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史里还有小勃律王派使臣,出访长安的记载。
也就是说,从740年,吐蕃嫁公主算起,直到745年的5年时间里,吐蕃女婿都不是小勃律的最高统治者。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吐蕃已经完全控制了小勃律,为什么不把公主直接嫁给小勃律王?
另外一个问题是,吐蕃已经控制了小勃律,为什么国王还能接受唐朝的册封?
陈达达老师供图
我觉得这俩问题应该这么看,就像上一期咱们讲大勃律的时候,曾经说过,一般意义上认为,吐蕃在公元693年(武周的长寿二年)控制了大勃律,但大勃律与唐朝的外交联系一直持续到了开元十年(722年)。
这说明,吐蕃对大勃律的控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上来就有很强的力度。
小勃律也一样,吐蕃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出兵小勃律,小勃律王派使臣到拉萨表示臣服,藏史里的这些记载都没有问题。但这些记载并不能证明,吐蕃完全控制了小勃律。
公主没有嫁给时任小勃律王,小勃律王依旧接受唐朝册封,就是这种不完全控制的表现。
我们现在不太清楚,这位娶了吐蕃公主的苏失利之和难泥王国、麻来兮国王是什么亲属关系,但他是麻来兮之后的小勃律国王,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也就是说,吐蕃的和亲对象,一开始可能是小勃律的王室成员,或者说是勃律王子,最起码也是勃律国内亲蕃势力的代表性人物。
出现这种情况恰恰说明,小勃律国内存在亲唐派与亲蕃派之间的博弈,吐蕃是在用和亲工具,极力拉住小勃律国内的亲蕃势力,这个势力的代表就是苏失利之。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有些人只看藏史,不看唐史,所以他们不知道,吐蕃与小勃律的和亲,还有这么一段曲折经历。
在很多吐蕃粉的心里,吐蕃强大到了无敌的程度,在任何地区都拥有强大的控制力。
其实,吐蕃没那么强大。
或者说,吐蕃确实很强大,但没有强大到在所有地方,都有强大控制力的程度。
要知道,再强大的力量也需要由人来实施。
吐蕃王朝能有多少人口来实施统治?
就算当时气温比较高,西藏人口的天花板数量也不会超过二百万人。
你想想现在西藏自治区才多少人口,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是366万人。这可是在现在科技加持下的人口数据,一千多年的农业时代,生活二百万人,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数据。
而吐蕃在每一个控制区都实施了移民政策,这种移民的区域,从云南北部开始,历经川西、甘南、青海,一直到达南疆的和田。
吐蕃有多少人口可以供移民使用,并且在每一个控制区,都做到强有力的控制?
所以对不同区域,吐蕃的控制力度,要进行合理的分析,它不可能对所有区域,都进行强有力的控制。
它要是真这么干的话,那就意味着它对所有地区的控制力都不强,吐蕃人没这么傻。
在青海地区吐蕃人的控制力度非常的强,他们对吐谷浑、白兰、党项都有很好的控制,而且吐蕃也向这个地区大量的移民。只是因为青海是吐蕃战略进攻的主轴,它几乎是倾其所有的,在这个方向投入资源。
不但与吐谷浑王室和亲,还定期在吐谷浑举行盟会,同时还在设立军事基地、派驻地方大员。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吐谷浑故地上的族群被吐蕃控制得死死的,唐朝基本插不进去手。
但相对于青海,川西和西域两个方向的力度就差多了。
就拿川西来说,康区的地形实在是太破碎了,管理起来成本高得难以承受。
所以康区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散装的状态。
还别说是吐蕃,就是经济力量远远超过吐蕃的元明清三朝,对在康区实施统治都倍感挠头,所谓的“土司制度”不是因为它管理有多高效,而是它的性价比最好。
吐蕃虽然在一段时间里控制了川西,但控制力相当一般。
其实这段话反过说最明显,如果吐蕃的控制力度好,那就不会出现,南诏国和川西羌,先是跟着唐朝,然后倒向了吐蕃,再后来又重新倒向了唐朝。这恰恰说明,唐朝和吐蕃对康区的控制能力都不咋强。
西域其实也一样,吐蕃对西域族群的控制能力,甚至还不如康区。
我们就拿一个例子来说,开元三年(715年),吐蕃联合大食推翻了拔汗那国王,立了一个傀儡国王。安西唐军调兵万人,从龟兹出发摧枯拉朽的一顿平推,打跑了吐蕃立的傀儡国王。
在此期间,吐蕃做了什么吗?
啥都没干,只能眼瞅着自己立的国王被推倒。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吐蕃在西域根本没有能力,连续施加稳固的影响力。
如果吐蕃有连续施加影响的能力,那它应该占据一个稳定的据点,然后再向外扩张自己的影响力范围。但从我们之前讲的情况上看,吐蕃没有稳定控制过西域的任何一个地方。
之前唐蕃争夺安西四镇,是一种双方都控制不住,只要对方调集大军进攻,另一方就被速推的局面。等到唐朝玩命砸钱,在安西驻军,吐蕃的力量马上就被逐出了西域。
正是因为进入西域的捷径被唐军堵住了,吐蕃才会被迫跟唐朝争夺勃律道。
另外还有一个例子,安史之乱以后,西域唐军成了笼中困兽,但即便如此一直到了810年,龟兹依旧在唐军手里。
这时候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55年,这就可以充分说明,吐蕃能够投入西域的力量相当有限。
所以我之前曾经说过,网上盛传的所谓“吐蕃占领西域之后,挡住了大食东扩,避免了新疆地区的伊斯兰化”,这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命题。
我们回过头来说勃律,吐蕃在开元二十八年控制了小勃律,但这种控制力度相当令人生疑。至少勃律周边的国家,对吐蕃的统治非常警惕。
同样在古道沿线上的箇失蜜国,在吐蕃占领小勃律后,给唐朝送来了一份国书。
国书上赫然写着,“有国以来,并臣天可汗,受调发。国有象、马、步三种兵,臣身与中天竺王厄吐蕃五大道,禁出入,战辄胜。有如天可汗兵至勃律者,虽众二十万,能输粮以助。又国有摩诃波多磨龙池,愿为天可汗营祠。”
这意思就很明显了,我们国家扼守吐蕃通西亚的五条大道,国家里有三个兵种,只要唐朝派军队来打勃律,就是二十万人的粮食,我们国家也能供应。
另外,在《资治通鉴》里也记载,位于瓦罕走廊上的护密国,有过一个先附吐藩,而后又在天宝元年遣使请降的过程。
但同样是在《资治通鉴》里,也明确记载着,吐蕃控制小勃律后,其“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贡献不入。”
从这些史料上看,很能可能在开元二十八年以后,唐蕃之间有过一个争夺周边国家的过程。
再结合《高仙芝传》里的记载,唐朝可能在吐蕃进攻小勃律之后,盖嘉运、田仁琬、夫蒙灵察分别组织过军事进攻,虽然这三次进攻都没有奏效,但可能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影响。
最后在天宝六年(公元747年),高仙芝亲自带兵出征,飞夺连云堡,生擒小勃律王苏失利之和吐蕃公主。
《新唐书》里记载为,“执小勃律王及妻归京师。诏改其国号归仁,置归仁军,募千人镇之。”
虽然这一仗打得很漂亮,实际上可能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因为唐军为了阻止吐蕃的援救,焚毁了吉尔吉特河上的藤桥,结果吐蕃过不来,唐军也过不去。
这时候,小勃律的情况有可能是,再次分裂成了两个部分。双方以吉尔吉特河为界,东边吉尔吉特由吐蕃控制,西边的亚辛河谷由唐朝控制。另外,周边的国家里也还有倾向于吐蕃的势力。
其中位于亚辛河谷西南部的竭师国(今马斯土季、吉德拉尔一带),就倾向于吐蕃。他们切断了通向小勃律的粮道,天宝九年(750年)二月,高仙芝再次派兵征讨,“破竭师,虏其王及吐蕃酋长,另立其兄为王。”到这个时候,唐朝对小勃律地区的控制才算稳固下来。
至于那个小勃律王和吐蕃公主,被高仙芝抓到长安以后,李隆基对他还算不错,给了右威卫将军的职务,在长安养了起来。
之后的小勃律王由谁来担任,史料里没有记载,但两国关系恢复如初是可以肯定的。
在唐史里可以看到,小勃律多次遣使朝贡的记载。
到了天宝十二年(753年),唐军再次出征,封常清领兵攻入大勃律,到达了菩萨劳城 (今哈伯罗河谷) ,“大破之,受降而还”。
这个地方已经在大勃律都城斯卡杜的东面,可见唐朝的这次进攻,基本上占领了整个勃律地区。
到这时候为止,唐朝对帕米尔地区的控制力度达到了峰值,彻底锁死了吐蕃的西进之路。
不过,这时候已经是天宝十二年了,离安史之乱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了。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朝军力从西域迅速退潮,安西四镇都快没人守了,自然也就顾不上勃律了。
之后的勃律就一直控制在吐蕃王朝手里,直到吐蕃王朝在公元九世纪崩盘。
纵观整个勃律之争,其实是吐蕃向西进,唐朝全力封堵的过程。
勃律成为唐蕃争夺的目标,本质上依旧是在争夺西域的控制权。
我们在看勃律问题的时候,要把它放在西域之争的大背景下审视。
有关唐蕃勃律之争的叙述,就讲到这里。下一期,我们把高仙芝飞夺连云堡的案例,单拿出来仔细讲一下,再分析一下这次军事行动,和其他几次的相同与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