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西藏史(一百零七)——苏定方的封神之作
喜欢听音频的朋友可移步喜马拉雅,搜索《通俗西藏史》,老布充满大碴子味儿的口音,将扑面而来!
各位喜马拉雅的小伙伴大家好,藏史德云社的老布,又来啦!
上一期咱们讲了阿史那贺鲁之乱,以及程咬金的最后一战。今天咱们请出唐朝的一位军神,来聊聊他在西域的神级操作。
这位大神就是《隋唐演义》里被黑得不轻的——苏定方。
李世民前脚刚刚去世,那个曾经接过他锦袍的阿史那·贺鲁,就在651年(永徽二年)叛乱了。这次叛乱是西突厥汗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挣扎,之后的西突厥势力的折腾,就都属于小打小闹了,远没有贺鲁这次闹腾得凶。
唐高宗李治连续发动了三次西征,反正不是时间不合适,就是人不合适,一直都没顺利搞定贺鲁。
不过,前面几次出兵也不是全无收获,唐军打残了几个拥戴贺鲁的部落,在庭州防线外围的西部和北部,相继设置了金满、沙陀、阴山、大漠、玄池五个羁縻州都督府。[1]
657年(显庆二年),唐朝发动了第四次西征。
为了这次西征,李治颁布了《采访武勇诏》,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军事人才,组成西征大军的军事骨干。
大家还记得,在678年(仪凤三年)唐高宗为了征吐蕃,曾经颁布了《举猛士诏》,招募河南、河北的猛士。娄师德戴着红抹额前去应征,跟着一起出兵青海。可见,当时从社会上招募人才,是唐朝的一种惯例。
为了彻底搞定贺鲁,唐朝吸取之前的教训,军政两手一起上阵。
军事方面,以苏定方为左路统领,带五万步骑出阿尔泰山。
政治方面,以突厥降将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右路,负责分化瓦解西突厥各部势力。
苏定方领着唐军一路向北,与回纥骑兵汇合,沿着鄂尔浑河向西,击败了处木昆部,受降万余帐,成功瓦解了阿史那贺鲁的侧翼。[2]
然后,他带着投降的部落士兵,向南穿越阿尔泰山(金山),在额尔齐斯河的上游(曳咥[dié]河)与贺鲁的主力爆发了决战。
当时贺鲁麾下有西突厥各部十万精兵,而唐军不过五万人,处于数量上的劣势。所以,主动发起进攻的是阿史那贺鲁一方。
在《册府元龟》里,对这场战役有段很精彩的描写,“贼轻定方兵少,四面围之,定方令步卒据其原,攒槊外向,自领汉骑阵于北原。贼先击步军,三冲不动。定方乘胜击之,贼遂大溃,追奔三十里,斩获数万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贺鲁看唐军兵少,从四面合围。苏定方命步兵结阵,将长矛向外,抵御骑兵冲击。他自己领精锐骑兵,集结于北面的高岗上,等待时机给贺鲁最后一击。
现在就看,唐朝步兵的盾,能不能挡住突厥的矛了。
突厥骑兵对唐军兵阵发动了三次冲击,都没能冲开缺口。等苏定方发现突厥的士气受挫,马上发动了骑兵突袭,突厥被打得全军崩盘。唐军骑兵追杀三十里,杀其大酋都搭达干及兵马数万人。
次日,唐军继续追杀,再次痛击突厥军队,胡禄屋等部阵前投降,阿史那贺鲁带着部下仓皇西逃。
这时天降大雪,积雪“平地二尺”,部将都请求休息。
苏定方却说:“天降大雪,敌人必定以为我们不能追击,这才是追歼的机会”,于是“勒兵冲雪,昼夜兼进”。
等到北路唐军翻越塔尔巴拉山,来到双河(哈萨克斯坦的阿勒坦额墨尔)。[3]南路唐军也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的率领下赶来,两军汇合并力向西。渡过伊犁河,直插贺鲁的金牙山(吉尔吉斯托克马克附近)大营。
果然不出苏定方所料,贺鲁认为大雪封山,唐军根本飞不过来,完全没有防备。唐军都赶到离他大营只有两里之远的时候,他还在研究去哪儿打猎。于是,苏定方“纵兵击之,尽破其牙帐,生擒数万人”,
贺鲁带着少量亲随逃到中亚的石国。
但紧随其后的萧嗣业已带兵赶到,石国国王不敢收留,绳捆索绑地把阿史那贺鲁送给了唐军。
这场延续八年(650一657年,永徽元年至显庆二年)之久的西突厥叛乱终于平定。
平定了阿史那贺鲁之后,唐朝于显庆二年(658年),在西突撅故地设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封阿史那弥射为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兴昔亡可汗,统领五咄陆部落;阿史那步真为右卫大将军、蒙池都护、继往绝可汗,领五弩失毕部。
听过之前节目的朋友会发现,唐朝新册封的两个可汗,他们各自管辖的区域,其实就是之前西突厥的东西两厢。
这种两厢十箭的制度,自从咥[dié]利失可汗在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确立以后,就一直在西突厥执行。[4]
其实,这制度在出现之时,就是个无奈之举,要是能一手遮天,谁愿意跟别人分权啊。但没办法,左右两厢的部落,实在是整不到一起去。
唐朝册封兴昔亡、继往绝两个可汗,可以看做是对西突厥现状的尊重。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唐朝也愿意两厢分立。要是真整到一块去了,万一再出个颉利可汗,那还麻烦了。
之后唐朝对西突厥地区的统治,基本上都是借助兴昔亡、继往绝两个可汗的影响力。毕竟这两个阿史那,都是室点密可汗的后裔,根正苗红的王族血脉。以后我们再涉及到西突厥的可汗,就都从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开始排序,不再往室点密可汗那儿倒扯了。
阿史那贺鲁叛乱之时,龟兹也跟着一起叛了,安西都护府被迫迁回高昌。
苏定方平定抓住贺鲁之后,安西都护府又迁回了龟兹,并且升格为安西大都护府。突厥故地设立的蒙池、昆陵两个都护府,都归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此时北庭都护府还没设立,北疆的伊西庭三州,也归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当时安西大都护府的辖区,不但包含了今天整个新疆自治区一百六十六万平方公里的范围,还包括中亚的昭武九国,以及帕米尔高原以西以南的地区。
这个地区在唐高宗的龙朔元年(661),设置了吐火罗道十六羁縻都督府,最南边的波斯都督府,已经到了阿富汗和伊朗的边境线上。这些遥领的羁縻都督府,也归属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
此时,唐朝的西部版图达到了极大值,确实远超两汉。
据说当时长安西门之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西去安西九千九百里”。
说起来,也只有知道唐朝的西部疆域有多大,你再读白居易的“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才能体会白老爷子的心情有多复杂。
此时在西域已经形成了三层级的结构,北疆三州的州县流官制为基本盘,南疆的军镇羁縻州为控制区,吐火罗的遥领羁縻州为缓冲,这也就是我们之前讲的唐朝在西域的管理层级。
由于管得面积实在是太大了,安西大都护府的最高长官,达到了从二品,仅次于三公,与尚书左右仆射同级,可谓是位极人臣。
这就是管理大国家的问题,由于古代信息传递和交通的成本太高,导致中央必须要给边疆大佬足够的授权,否则这兄弟根本没法进行管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说边境发生了军事摩擦。镇边大将派人一路火星带闪电地跑到京城送信,说不定都过去一个礼拜了。皇帝一听不乐意了,说给削他。然后传令兵又一路火星带闪电地跑回来,说不定两边都没事儿了,正坐一起喝酒撸串呢。
你说,这是打呀,是不打呀?!
不打吧,你是欺君之罪!
打吧,这不是给自己找事儿呢嘛!
所以,一个疆域庞大的帝国,最后一定会走到总督制。
这不是谁想走,谁不想走的问题,是不得不走的问题。
唐朝在边疆设了节度使,纵览一方军政大权,最后出了个安禄山。
吐蕃也在边境设了节度使,最后出了个论恐热。
这两个国家殊途同归,走了一模一样的道路,既不是制度设计出了多大的问题,也不是君王个人有什么问题,其实是受制于古代科技水平的限制。
唐朝设立了吐火罗道都督府之后,其实就已经形成了兴昔亡、继往绝两个可汗管辖左右两厢,吐火罗叶护阿史那乌湿波管辖葱岭以南的三大格局。
按制度设置来说,这三个阿史那首领相互呼应,又相互牵掣,很有利于唐朝的统治。但此时的形势,远远没有达到高枕无忧的局面,从外部上说,两个巨大的威胁正逐渐成型;从内部上说,阿史那之间也不团结,矛盾即将爆发。
这两个来自外域的威胁,一个是来自于阿拉伯半岛的大食。
它们在贞观七年(633年)的时候,发动了东征,一直被东罗马和西突厥消耗的波斯帝国,无力抵抗阿拉伯人的圆月弯刀。
公元650年,也就是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阿拉伯人已经杀到了阿姆河流域的呼罗珊。第二年,波斯王被杀,萨珊王朝覆灭。波斯王子卑路斯逃到疾陵城继续抵抗,这个疾陵城就是唐朝波斯都督府的所在地。
说白了,波斯和吐火罗如此干净利索得投奔了唐朝,就是因为脖子上感受到了大食刀锋的丝丝凉意。
另一个,那都是老熟人啦,就是在西藏高原上等着上场,都快等急眼了的吐蕃。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代表着唐蕃关系的第一次转向。在禄东赞的推动下,吐蕃开始了快速扩张的浪潮。不过,吐蕃扩张的第一步在青海,所以西域主要是还是唐朝和西突厥势力的博弈。
但就是在661年(龙朔元年),唐朝刚刚设立了吐火罗道十六羁縻都督府,吐蕃就把疏勒通向吐火罗的交通咽喉,已经成了唐朝至拔州的俱密给打下来了。
要知道,当时吐蕃和唐朝可还没撕破脸呐,这时候进攻唐朝任命的吐火罗叶护,其实和直接宣战也差不多了。而且,之后不久唐朝就会感觉到,吐蕃军队的凛凛寒意了。
从内部上说,阿史那步真和阿史那弥射虽然是堂兄弟,都是室点密可汗的五代孙,跟阿史那贺鲁是平辈。但两个人之间,可是仇深似海。
早在贞观十三年(639)的时候,二人就爆发了激烈的矛盾。
阿史那步真杀了弥射的兄弟、侄子20多余人,逼得阿史那弥射没法在西域立足,直接带着部众投奔了唐朝。
平定贺鲁之乱以后,两个人都被封为可汗,但两个人在西突厥的境遇迥然不同。阿史那弥射凭借之前的威望,很快就得到了左厢部落的拥护,而步真则迟迟没有得到右厢部落的认可。当时在西突厥还有一股势力,就是盘踞在双河附近的真珠叶护,他唐朝的老对头乙毗咄陆可汗之子。
阿史那步真被真珠叶护打得抱头鼠窜,这时阿史那弥射不计前嫌,千里驰援,于659年(显庆四年)击杀真珠叶护,帮着步真解除了危机。
也就在同年的十月,处于塔里木盆地西缘的疏勒、朱俱波、朅[qiè]盘陀反叛,向东进军攻破了于阗。这四个地方分别对应今天的喀什、叶城、塔什库尔干、和田。
挑动三个势力反叛的人,名叫俟斤都曼,来自于阿史那步真管辖的碎叶地区,但步真对他毫无办法,唐朝被迫自己出手。
十一月,苏定方带兵出征,开启了极速狂奔的模式。
在狂奔的途中,他乌海与达延芒布支爆发了冲突,顺手干掉了他。
唐军赶到西域后,都曼在马头川屯兵据守。苏定方根本没管驻守的敌军,而是选了一万精锐步兵,三千精骑,一日一夜奔行三百余里。还没等都曼反应过来,就杀到了城下。都曼率军在城门外仓促应战,被打得惨败。随着后续部队赶到,唐军将城池团团围住,开始制造攻城器械。都曼无计可施,出城投降。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就被苏定方平定了。
660年(显庆五年)的正月,俟斤都曼被送到了洛阳,李治亲自参加了献俘仪式。当官员请处置都曼的时候,苏定方站出来说:“他投降之时,我曾经答应免他死罪,希望饶其性命。”唐高宗说:“朕为卿保全信义。”
还记得之前讲后突厥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680年(永隆二年)后突厥叛乱时,出过杀降事件。当时答应投降保命的是裴行俭,可回朝之后武则天反悔了,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全部被杀。
裴行俭只能叹息一声,“恐怕以后,再没有愿意归顺的人了”。
680年的杀降事件,是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次。
之前唐朝对投降的异族首领还是挺宽厚的,就连贺鲁这种投降了两次的首领,都能保留性命。所以,苏定方才敢不征求朝廷的意见,就答应保命。
不过就算苏定方打出了神级的表现,他也没法彻底解决突厥问题。
这个问题是个痼疾,中原王朝花了上千年的时间,但始终解决不了。
说白了,这是农耕和游牧有两种生活方式的问题。
对于中原地区的争霸战争来说,破其王城、擒其首脑,基本就算完事儿了。因为,中原的农耕地区人民和土地是一种绑定关系,人员流动基本是固化的。
但草原地区恰恰相反,游牧的核心是流动。
他们对土地的归属权不是很在意,但对土地上资源的使用权非常看中。
这一来的结果就是,你今天打跑了这个部落,明天那个部落又冒出来了,没完没了得折腾。
如果你从整体上看唐朝和西突厥的冲突,唐军基本上就是救火队员,一旦西域出了乱子,唐军就是千里驰援,赶来平事儿。
最后武则天决定在安西地区大量驻军,虽然以狄仁杰为首的一票大臣,以财政压力大为由反对。但要是不驻军,吐蕃和突厥就这么一直折腾,唐军动不动就来灭火,其实成本也不低。
所以,唐朝最后在西域的布局就是,以重兵按住南北疆两地。至于中亚、吐火罗地区,留得住当然最好,实在留不住,那也没招了,财政压力实在是受不了了。
好啦,讲到这里终于要让吐蕃登场了,下一期咱们来聊聊吐蕃和西域的关系。还是老规矩,从交通线讲起!
参考书目:
[1]、《突厥史》_薛宗正;
[2]、《从唐与突厥的几场战事_探索漠北通往西域的交通路线》_董学浩;
[3]、《多逻斯川、双河及金牙山———唐将苏定方西征路线考辨》_
任宝磊;
[4]、《西突厥汗国的“十箭两厢”制》_吴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