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乐团「灌水」入中国 二线装一流「满地都史特劳斯」
▲外国音乐会特别受到欢迎,乱象也随之产生。(图/视觉中国,下同。)
中国大陆近年也流行起聆听古典音乐会,随着音乐界的国际交流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名团跟着进入了中国演出市场,光是3月份,北京就有20场音乐会是由外国乐团演出。但随着外国乐团的演出增加,不少二、三线乐团,甚至业余乐团透过包装,伪装成国际名团,利用不少人迷信外国乐团的心态,欺骗观众买票入场。
根据《人民网》报导,欧美国家不少二、三线的乐团因为在本国缺乏市场,宁愿来到听众数正不断提升的中国市场发展,并紧紧抓住中国听众追求高档次、高声望演出的心理,与演出承办中介一起,用假冒名团、混淆名称、夸大宣传等多种手段进行虚假包装,以期抬高票价,获得更多利润。
此类乐团包装自身的方法之一是将乐团名称、历史与世界名团、知名音乐家、音乐圣地等挂钩。不久之前,奥地利一个不知名的「交响维也纳管弦乐团」,就打着「维也纳交响乐团」的旗号,害很多不明就里的听众上当。还有在德国演出票价最高20欧元的「莱比锡室内乐团」,跑到中国后改名为「德国莱比锡国家爱乐乐团」,票价马上涨了数倍;相关报导显示,欧美一些大学、音乐学院学生假期组成的临时乐队甚至也能通过「百年历史」「王室」「史特劳斯」「爱乐」等字眼蒙骗部分中国观众。
偷换概念也是普通乐团改头换面的重要手段,部分来华演出的普通乐团有两个名字,在本国用注册本名,到中国「翻译」成「高档名称」。例如,「西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被「翻译」为「德国柏林广播交响乐团」,被追责时,一句「中文翻译问题」将问题一笔带过。常见的还有用「皇室」代替「皇家」,用「国家」代替「国立」等。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外国来华乐团的监管存在漏洞。外国注册成立乐团门槛低,大学生、业余爱好者成立或加入乐团并不少见。而且为了宣传需要,二、三线乐团甚至业余团体常常模仿世界名团取名,动辄「柏林」「维也纳」「史特劳斯」「爱乐」。有的乐团甚至直接「套用」世界名团名称,只不过改换语种注册,翻译成中文后与名团名称没有差别。
另外,也有部分来华乐团的确有名家列席,但乐团其余成员是临时拼凑的情况。对于上述种种乐团,其本身名称、注册信息、参演人员有据可查,但进入市场后经过一轮轮宣传,很容易误导消费者,让大家将二、三流乐团误认为世界名团。
会出现这样的现象,除了有文化监管部门相关专业知识不够、核实不严的问题,也和听众盲目崇拜欧美音乐的心理有关。北京市演出公司董事长、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指出,音乐会多年以来都是西方古典音乐为主,民族音乐会屈指可数。对于西方古典音乐,听众当然更愿意选择欧美乐团的表演。在这种情形下,对于本土乐团而言,存在着两难的状况:在民族音乐上,内容创作乏力;在西方音乐上,难以与欧美乐团的认可度抗衡,「民族音乐会的缺位是外国『水团』流行不绝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外国『水团』是看准了中国音乐会市场的需求缺口,『乘虚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