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腰邮筒搬离被创作的空间 艺术品变成两个损坏邮筒?

▲歪腰邮筒。(图/记者游琁如摄,以下同)

文/九五恶妻

这几天台湾热门的邮筒,当属因为苏迪勒间接造成的「歪腰邮筒」。

撇开一些「有时间排队怎么不去帮忙救灾」、「台湾人真的很无聊」的评语不说,歪腰邮筒被下令保存,个人觉得是件好事情

毕竟歪腰邮筒凸显出台湾人常常会苦中作乐、追求短暂流行的特质;也显现出台风这种自然现象对于台湾的影响。(台风并不只是破坏,也常常是重要的水源来源。台风天造成环境破坏的真正原因,追根究柢可能是不当的人为开发、过度开采等问题

只是今早看见歪腰邮筒因为造成周围交通大乱,所以要搬迁至北门邮局,要让民众拍得过瘾。看到这个决定,个人第一觉得「愚蠢至极」。同时也凸显出台湾想要发展观光艺术路途还有多遥远。

本人不是艺术系,对于艺术分类并未有深入研究。但是把这两尊无心插柳成阴的邮筒当作一种「城市装置艺术」、「场域特定艺术」来看,或许可行吧?

不过,维基百科当中提到一点:「有些装置艺术属于场域特定艺术(Site specific art),它们只能存在于它们被创作出来的那个空间中。」

当歪腰邮筒离开了被创造的空间与时间轴之后,它们就仅是两个损坏的邮筒,不再具备吸引人的效力。毕竟要创造出歪掉的邮筒,只要一根大槌、一次猛烈的撞击即可-但是要让自然的力量吹坏招牌掉落砸到邮筒刚好弯腰,就是不一样的意义

▲歪腰邮筒所引发的拍照人潮

邮局想要利用歪腰邮筒发财、创造观光效益,不应该是搬迁至一个观光客不会主动前往的地方,反而放弃中山区这个日本旅客大本营。而是应该要懂得包装、懂得行销

试问,观光拍照人潮能够持续多久?

以台湾人的个性,估计3天就退烧了。(接下来还会有人拍照,只是不用排队而已)对于交通还有影响吗?个人觉得若热潮期间真的有影响,应该解决的是派员处理交通管制、排队动线等问题,而不是让邮筒搬家。

再来,要懂得行销、说故事

立个牌子,重新将邮筒的原由讲清楚,让更多人认识这段故事。接着配合发行特殊邮戳、特殊明信片,让观光客觉得「来这里寄明信片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听说在这里寄出去的情书,更能够经历考验」之类的故事,吸引大家来寄信、拍照,甚至是来拍婚纱当局应该创造的是「文化跟气氛」,而不是草率推出的丑陋商品。

任何一个东南亚大陆塑胶工厂,只要几分钟就可以做出数以万计的歪腰邮筒玩具,但是‧只‧有‧在‧这‧个‧巷‧口,才能真正体验到歪腰邮筒的意义,以及融入街景的协调与冲突性--伟大的邮局公务人员却自己毁了这一切...

另外「绝对不要帮邮筒取名字」,因为那群公务人员永远只会取一些老派的名字:阿红阿绿青青红红之类的,吉祥物一定也是丑到不行,线条感不足、双眼没有吸引力、加太多不必要的元素....反正就是一场悲剧。不如就让歪腰邮筒回归成单纯的邮筒,巧妙地融入市景就好。

取名字就让民众各自拥有有自己喜欢的暱称,大家都觉得亲暱、自在一些。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一个大家最适用的名字。这样子借由民众自己取出来的名字,才会有亲和力

不过这也都是个人讲讲而已,待邮筒搬家之后,我们很快就能看见一件巧合创造出来的惊喜,在城市当中殒落的过程。●本文作者九五恶妻,《ETtoday东森新闻云》记者。以上言论为个人立场,与公司无关。88论坛欢迎云友更多参与,也欢迎网友发表高见,投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