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让更多傅高义搭建沟通桥梁

报社

中美关系转圜的理性呼声渐起,人们却失去了一位冷静、温和的中美关系权威观察者美国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退休教授傅高义于美国去世,享年90岁,他的去世,是中美两国共同的损失。

傅高义精通中文日语,一生足迹不断、笔耕不辍。他曾针对中国社会做大量调研采访,与各界交往广泛,对政情社情舆情有深入了解和洞察。上世纪80年代,他深入广东生活多年,走访70多个县,写作了关于广东改革开放的《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千禧年后,他又倾注10年心血完成《邓小平时代》,被《纽约时报》评为「迄今为止,中国惊人而坎坷经济改革之路的最全面记录」。

中美关系过去4年遭遇螺旋式下降,作为理性温和的华派,傅高义曾多次发声,就中美武力冲突可能性与危害示警,呼吁中美当务之急是解决经贸、学术、媒体交流等基本问题,恢复官方抑或领导人的私下沟通管道。两岸方面,他也曾在11月呼吁蔡英文不要只听信美国单方面声音,还要同时聆听北京释放的所有资讯,仔细解读其中意涵,谨慎因应,来带领台湾走向正确方向

其言其行,不难看出傅高义的可贵之处。其一,设身处地理解对方行为逻辑的同理心。作为学者的他,较官员更富人情味,能透过与中国人大量的接触,才能正确掌握、判断事件的真相与原委。他在介绍《邓小平时代》的写作背景时曾披露,自己在中国积累资料的方式就是交朋友,让对方慢慢了解自己的目的。不是判断是非好坏,就是纯粹了解。彼此对事物的看法并不都一致,但需要了解,特别是从对方的角度来学习。

其二,拒绝先入为主,坚持眼见为实。傅高义对中国的研究并非以经验主义定式思维为起点,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得来结论,从中国自身的环境和条件出发增加认知。实践调研性的方法论,也令其能以相对客观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制度选择、治理与发展脉络

其三,笃信远离情绪的主导,让交流沟通解决问题。无论是上世纪70年代末联合费正清致信尼克森呼吁接触中国,还是2019年7月在《华盛顿邮报》连署百名学者反对美国与中国为敌,傅高义始终都是对华接触论的推动者。他认为,美国应承认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公平地对待中国。美中两国的历史任务是塑造一个国际新秩序,找到一种「竞争而非打架」的共存方式。即便分歧不能在短期弥合,也应当找到管控的方式,而非诉诸于宣泄情绪和挑动民粹。

傅高义是美国所谓知华派中的一位代表人物。与传统海外汉学研究者不同,知华派不仅包含学界,也包含着商界领域人士。他们通过自身不同的方式影响美国的中国政策,甚至学而优则仕,进入政策制定层面。其根本目的,仍在于维系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因此,知华派并不意味着亲华派,而更倾向于专业派和务实派。即便如此,当下反中大气候下,他的理性声音并未能掀起涟漪,甚至不得不选择低调。

过往4年,美国官方重要部门中,传统知华派学者专家及商界人士几乎都被排除在外,华府多启用意识形态优先者,对华实际情况知之甚少的右派。在中美人文交流领域,大陆学者无法进行互访、留学生被拒于门外或遭盘查恐吓、媒体记者遭签证收紧和驱逐。一个日趋保守的美国,令人大跌眼镜。在攻击中国、恶化中美关系的过程中,美国自己的国际形象亦大受影响。

有分析认为,如今中美关系更值得担心的,不是美国政府的意识形态挂帅,而是如傅高义一样真正的知华友华派重量级人物的离去或噤声

美国的知华派学者横跨各个时代,并不存在后继无人的迹象。中美之间真正需要的,是恢复双边正常的交流管道,培养、鼓励更多像傅高义一样脚踏实地做田野调查的学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眼睛观察、记录、讲述,架起客观、理性、温和的沟通桥梁。中美之间如此,两岸之间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