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 新冠病毒 上海 香港 台湾
旺报社评
Omicron本土病例频创新高,中央疫情指挥官陈时中坦承,病例数有可能破万,但他依然垂涎台北市长选举,无心防疫,以至于防控策略思虑不周,摇摆不定,地方政府各行其是,「灰犀牛风暴」迎面而来。对照上海、香港前车之鉴,前景令人忧心。
上海重症率极低
上海1周以来每日新增病例突破2万,因封城而出现的物资供应不畅、食品价格高昂、急救需求受阻、方舱环境不佳等乱象,并未动摇北京「动态清零」的决心,使出洪荒之力找出所有感染者,并尽快转运至集中隔离所,代价庞大但有效。在中央坚定政策指导下,上海指数增长现象已经遏制,疫情可望渐渐趋缓。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大陆动态清零防疫模式,是考虑成本与风险后的最佳选择。大陆有5200万60岁以上老年人未接种疫苗,内陆三、四线城市和广袤乡村的医疗、检测、隔离条件,难以承受躺平的代价。以牺牲上海、吉林等零星爆发省市为代价,换取大部分地区的正常生活、社会运转,是成本较低的理性抉择。再加上大陆向来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从2年前武汉封城,到去年底西安封城,再到已实现「社会面清零」的吉林,相信上海疫情受控、社会解封只是时间问题。
两岸体制、政府能力、社会形态不同,台湾当然无法照搬大陆防疫模式。但也不应该以看热闹、不屑一顾乃至幸灾乐祸的心态看上海封城引发的问题,而应该冷静观察分析上海疫情的变化,找出上海重症率与死亡率极低的原因,用来自我借镜。
至今上海Omicron未造成死亡个案,仅1例重症,除了新变种病毒本身的特质外,还有3个原因:
第一,上海将最好资源留给中症(大陆称「普通型」)患者,包括顶尖医疗专家、先进药物和器械、保证「一人一策」对症下药、中医辅助治疗等。
第二,官方明确拒绝居家隔离,并要求新增确诊者「日清日结」,采检阳性当天就要送去隔离救治,避免轻症在家拖成重症。
第三,上海疫苗完整接种率逾9成,陆产疫苗虽难以阻止变种病毒感染,但数据证明,打齐3剂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重症、死亡。
港隔离设施不足
香港则是负面教材。香港3月中旬疫情最高峰时,70岁以上第1剂接种率仅58%,酿成了8000余人病亡、医疗资源崩溃的惨剧。直到现在,香港80岁以上高龄长者的疫苗完整接种率依然尚未过半。另一个疫情失控的原因,是港府前期隔离设施准备不足,尽管后期在北京援助下新建1万余间临时隔离病房,但至少几十万人完全未纳入政府防疫体系规管、监测,许多确诊者私自违反居家隔离规定,四处传播病毒,以及多位确诊者在家中病亡的情形。
相对而言,新加坡经历去年「与病毒共存」阵痛期后,已经找到了兼顾防疫和经济的道路。尽管Omicron也给新加坡带来较大规模的感染,但医疗资源未出现挤兑,社会运作如常,死亡人数也控制得很低。新加坡是一个基于严刑峻法的威权体制,当局对居家隔离、出入社区的疫苗接种要求极为严格。台湾老百姓既希望政府管,又不想政府管太多、限制自由,新加坡的防疫经验虽然亮眼,但台湾只能「看看就好」。
不管政府抛出多少新概念,从蔡总统、苏院长「不允许病毒肆虐」的表态可以辨识,台湾主流民意拒绝「躺平」、要求政府全力防疫并保障人民健康。但现实非常残酷:台湾75岁以上疫苗加强针覆盖率不到6成,长照场所危险性极高,相较港府推出「长者疫苗上门」服务力催接种率,台湾至今仍未有积极措施。台湾进口新冠特效口服药到货量严重滞后,而香港已经为超过2万病人开出处方。台北市集中检疫所只有2000间,恐赶不上疫情爆发后的需求,如果后期被迫以居家隔离为大宗,居家期间如何远距问诊、如何防止感染外溢、如何保障居家者民生需求,这些问题陈时中准备好了吗?
防疫既是科学也是政治,民进党政府只玩政治、忽视科学,陈时中防疫团队如同一个懒惰而侥幸的守城士兵,兵临城下还满脑子喝酒吃肉,最后一定是惨败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