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香港反制裁法踩煞车的讯号

社评

大陆全国人大常委会并未如预期,将《反外国制裁法》列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外界多从经济角度解读,认为过去几星期香港金融市场弥漫恐慌、溃散气氛,加上大陆7月经济数据惨淡,北京可能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外资信心而叫停既有决策。但放在中美关系架构下思考,搁置《反制裁法》在香港生效,则是双方放下短兵相接,建立回旋空间的征兆。

中美情势出现重要转折

中共《反制裁法》是中美新冷战背景下的产物,也是大陆官方尤其是涉外部门贯彻「斗争哲学」的具体行动。不过,正如习近平所反复告诫,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中共当初推出《反制裁法》的时间点是在拜登就职后,不但未修正川普对中国「极限施压」政策,反而变本加厉联结国际盟友,在香港、新疆议题上制裁中国。《反制裁法》基本属于政治宣示的象征意义,是「对美斗争」的一环。

但大陆官方强硬表态或官媒「战狼式」的发言背后,是一群高度理性的政治菁英。中美情势自7月以来连续出现的重要转折,让北京重新思考、布局如何出招才能令中美关系重回稳定。毕竟北京高层早就清醒地看到,若只要维持和平环境和自身发展的势头,「时间在中国一边」,但前提是大陆必须抵御住来自各方面的风险与挑战,避免自乱阵脚,维护发展大局不变。因此,大陆的「对美斗争」说到底仍是防御性质的后手,故《反制裁法》何时在香港生效就变成了一着活棋。

近期围绕中美关系的国际情势演变,促使北京做出《反制裁法》在香港「暂缓落子」的决定。首先,拜登时代中美协调全球事务的管道、手段以及默契度,在阿富汗政局突变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中国政府与塔利班保持沟通,阿富汗变局暂未冲击中方的安全与利益,而美方高层则完全未对中方角色发表负面评论,甚至予以认可。过去中美之间常常因打交道时的各种摩擦,加剧了彼此的疑虑和敌意,但这次拜登政府与北京在阿富汗议题上的协调合作,迄今为止还算顺利,无疑打开了互信空间。

其次,中美高层在近1个月内的直接、有效沟通明显增多,包括中方副总理刘鹤与美国财长叶伦通话、美副国务卿雪蔓与大陆外长王毅会面,以及更重要的,大陆「少壮派」外交官秦刚赴美履新大使,密集拜会美方政商界代表,相信美方透过上述管道表达了对《反制裁法》的关切。再加上大陆总理李克强7月与30余名英国跨国财团领袖举行视讯会,其中不乏渣打、汇丰、怡和等在香港有庞大利益的英资巨头。可以想见,外资对《反制裁法》落地香港的疑虑和诉求应已透过多方传递至北京最高决策层,也让大陆人大做出备而不用的决定。

和平派发挥作用的时机

中美「制裁战」的导火线是香港问题,经过将近2年的交手和博弈,中美已逐渐掌握了对方在香港议题上的底线和底牌,相信这也是《反制裁法》暂缓在港生效的另一原因。北京订立港版《国安法》、对香港政党和选举重新洗牌后,已经全面掌控香港社会,短期内应该不会再对香港政治大动干戈。若美国能意识到北京整顿香港,是因应2019年反送中的无奈之举,意在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并非把「一国一制」强加于香港,料将很快找到香港议题的止损点。北京暂缓《反制裁法》落地香港,下一步或许是美方不再纠缠于香港议题的讯号。

中美关系仍处于结构性对抗之中,这是未来5至10年都难以改变的事实,但这并不会让双方之间的战略回旋空间完全归零。若美方重回「川普路线」,中美回旋空间势必压缩,不排除出现迎头撞击的惨剧,但拜登显然不准备这样做,北京也不想这么做。从这个角度看台海,民进党政府固然难以承认九二共识,但务必要谨守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一国两区」定位,让两岸之间维持必要的回旋空间。当中美、两岸同时出现一定回旋空间时,就是「和平派」、「交往派」发挥正面作用的时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