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严肃反思日本男童之死
社评
9月18日广东深圳传出日本10岁男童遭持刀刺死事件,当天正是1931年日本出兵占领东北的日子,让事件蒙上浓厚的政治阴影。中日关系因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陷入低潮,中国刚刚同意逐步调整日本水产品进口限制措施,两国关系初露曙光,又笼罩更深重的阴霾。
松绑禁日水产遭淡化
日本外务副大臣柘植芳文随即赴北京会见大陆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呼吁尽快揭露事件真相,包括动机等在内,日本外相上川阳子也在纽约与大陆外长王毅会商此事。在苏州日侨学校学童遇袭误杀导护事件后,又发生深圳日本男童遇难事件,在陆日商忧心忡忡,松下公司等日企开始协助驻中人员及眷属暂回日本,对在大陆的商务活动更趋保守。
新冠疫情期间,日商在陆业务不断紧缩,加上《反间谍法》实施及中美贸易战等影响,2023年日商在陆家数较2011年减少近1成,在陆日侨较2012年全盛时期锐减3成,深圳学童事件更凸显风险,日人访中将更保守,恐使日商对陆投资雪上加霜。日本外务省对中国治安恶化的危机感提高,为确保在陆日本学童人身安全,在2025年预算中增列3.5亿日圆作为在陆校车警备费,亦研究强化相关对策及体制,但能否使日人在陆安全恢复信心,中国的应对才是关键。
大陆认为这是偶发个案,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表示,中国对不幸事件感到「遗憾和难过」,并指类似事件在任何国家皆可能发生。中国无意将此事定位为针对日本人的政治事件,以免升高两国社会的情绪对立。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要求分享调查结果,并要求中方充分说明,以缓解日本经济界人士的危机意识。
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9月20日召开紧急会议,以掌握事件后当地日商的状况,冈田胜总领事会后表示,日商未准备立即撤回日本,但恐慌感在蔓延。《日本经济新闻》发表评论,认为大陆推动的抗战爱国教育使在陆日人感到不安,日本社会倾向认为男童命案是中国抗日教育宣传的「系统性结果」。
放下抗日厌中的情绪
中国网红不时以「反日」博版面,放大「反日」声量,但大陆年轻族群与台湾年轻人同样喜爱日本流行文化,年轻陆客更掀起到日本「小众旅行」的风潮。在日本的外国人数量,中国人高居首位,可见不少中国人对日本人印象不恶。网路「反日」贴文并非中国整体对日的认知,却对在陆日人造成心理压力,亦可能鼓动个别的孤狼袭日事件,对中日关系构成负面影响。
柘植副外相与孙卫东会谈时,要求管控中国社交平台(SNS)上「毫无根据、性质恶劣的反日发帖」,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大陆官方不希望深圳事件影响双方交往与合作,以「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建设性、稳定的中日关系」。
中日相互的认知与情感,很容易受特定事件的冲击,进而牵制双方社会的情感、态度与表达,并影响中日关系的良窳。根据日本《言论NPO》的历年调查,中国的反日情绪在2013年达到顶峰,当时中日因钓鱼台争端再起,反日情绪高达90.1%,但2013年至2020年间持续下降,2021年后再度上升,这是因为新冠疫情双方人员交流中断,及中美竞争影响所致。
依据《言论NPO》的最新调查,92.2%日本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62.9%中国受访者对日本持负面看法,日本人对中态度较中国人对日更负面。中日难得就核废水排海问题达成共识,深圳日童遇难不但好消息被淡化,反而使日本反中情绪更高张。
抗战历史需谨记,但仇日不是爱国。突出「中国威胁论」,升高日本人的「反中」、「厌中」情绪对日本安全环境没有好处。二战结束80年,日本须衷心在战争历史上有所反省,双方放下「抗日」、「厌中」才有「中日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