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贻芳:花360亿建对撞机利大于弊,杨振宁:时机未到

我国有许多科研人员,他们为我国科学研究做贡献,而有的时候,一个观点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声音,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关于大型对撞机建设问题,王贻芳与杨振宁各自有各自的道理,王贻芳坚称对撞机的建设是必要的,就算是花360亿也没关系,如果中国有大型对撞机,中国的科技水平将远超国外,这样看来,是利大于弊的。

杨振宁认为建设对撞机时机未到,王贻芳有欠考虑,思考的问题太少,而这些尚未思考的问题都是不支持对撞机的建设的原因。

一、对撞机

对撞机属于粒子领域的研究。

对撞机主要研究的项目是积累并加速相继由前级加速器注入的两束粒子流,使两束粒子流相对运动碰撞,产生作用反应率,用于发现“新物理——新粒子”。

世界最早的对撞机产生于1961年,随后的几年里,也有几台低能量的电子对撞机陆续出世,但是就现在而言,低能量的电子对撞机不能满足现如今的科学研究,为此,各国都开始建设大型对撞机。

在建设大型对撞机上,美国率先出手,开展SSC对撞机建设,结果却以失败而告终。

美国的失败给其他国家敲响警钟,各国纷纷开展大型对撞机的建设。王贻芳看到如此情景,心急如焚,想要快速为我国建设大型对撞机。

二、思考不足遭反对

在王贻芳心中,美国在大型对撞机建设中失败,我国不一定会失败,而且如果让其他国家率先建设出大型对撞机,会让我国处于不利局面。如果由我国率先建设出大型对撞机,科技领域必定领先世界,成功让中国科技崛起,为中国吸引一大批人才。

对此,杨振宁却说你考虑得太少,时机未到。王贻芳所思考的问题都是站立在对中国的贡献,以及对大型对撞机建设有极大的信心,所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中国能建设成功大型对撞机的基础上,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思维的漏洞。

王贻芳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他和杨振宁都是中国物理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而王贻芳更偏向于粒子研究,擅长高能粒子的研究,为我国贡献很多高尖技术。

王贻芳发现的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方式,世界各国科学家认为凭借这项发现,王贻芳足以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而他的发现,也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价为中国建立至今以来,最伟大的发现。

他在粒子领域的研究,在我国有极大的发言权,但他所思考的问题还有些不足,这些不足是杨振宁反对的原因。

三、反对原因

杨振宁提出,美国为了建设SSC,花费了多少科研资金?足足82亿美元,而且预期投入20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投入,足以把一个国家拖垮,这也是美国终止这个项目的原因。美国因建设SSC,导致国内财政赤字,引起国内一些人的不满,再加上国内的党派之争,最终让SSC以失败告终。

从美国的失败吸取经验,可以发现想要建设大型对撞机,需要庞大的钱财,初步估计,可能要360亿,拿这360亿的资金做一项未知的研究,风险过大。

其次,如果建设大型对撞机,需要庞大的科研资金,而国家如果把大部分的科研资金都用于建设大型对撞机,那么势必会压缩其他科研,直接影响其他科研工作的进行。中国的繁荣强大,不是只靠对撞机,而是所有科研共同进步,才有现如今富强的中国。

为了建设大型对撞机,而影响其他科研工作,有些得不偿失。大型对撞机的研究是钓鱼工程,未知结果,未知回报,为了一个完全未知的事物,而影响现如今的其他科研,孰轻孰重,谁都能分清。

最后一点是大型对撞机的建设不是必然的,中国现如今的任务是发展民生,大型对撞机的建设必然会影响民生,所以不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可以开展理论研究,但绝对不能花费大量资金建设大型对撞机。

科学研究是以理论为主,再由理论进阶于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反馈信息,修改自身的理论,在此过程中,不断完善,既能节省大量的时间,也能节省大量的金钱。杨振宁认为,现如今的大型对撞机的建设,应该以研究为主,等中国彻底进入发达国家行业后,再开展相关的研究。

四、无关对错

无论是王贻芳的言论,还是杨振宁的观点,都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两个人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

王贻芳所站在的角度只是单纯的粒子研究角度,根据我国粒子领域的研究,知道我国有能力建设大型对撞机,而且世界各国也开展大型对撞机建设工作,作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对此十分心急,所以才迫不及待地想要建设大型对撞机。

大型对撞机的建设成功,对我国的好处不言而喻,但如果投入大量资金,最终像美国一样以失败告终,那么中国的损失会直接影响全国的发展。

考虑到平稳发展,稳中求进,杨振宁表示要稳妥前行,先开始理论研究,不要冒进,有完善的理论研究后,等中国有足够的资金后,再开展建设大型对撞机。

杨振宁并不是反对建设大型对撞机,而是反对现在就开始建设大型对撞机,现如今中国刚刚繁荣富强,就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一项很长时期都无法投入使用的项目,明显有些得不偿失。

杨振宁认为,大型对撞机的研究就是无底洞,投入大量资金才能填满,而以现在的中国,填满这无底洞,很可能影响全国的发展。

二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科研角度,一个是站在全中国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给出最稳妥的方案,这是我国科研人员应该有的态度。

科研人员应该听取不同的建议,个人的思维总是有局限性,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我国一项科研技术的发展,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也正因为有如此高的投入,科研人员更应该谨慎对待自己的研究项目,考虑多方面因素以及可行性,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