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电动二轮车纳管 柯俊斌:2030电动机车35%有望达标
光阳执行长柯俊斌。(黄琮渊摄)
原名「电动自行车」的微型电动二轮车相关新制明日正式上路,新购车辆均需挂牌,并投保强制汽车责任险才能上路,光阳执行长柯俊斌今日表示,微型电动二轮车每年约8~10万台规模,将与现行电动机车共同冲刺运具电动化,政府订出2030年电动机车35%销售目标也有望提前达标。
微型电动二轮车原名电动自行车,过往与电动辅助自行车合并纳管,但与「脚踏自行车」不同,是指最高时速25公里的电动二轮车,过去因为免挂牌、免投保,肇事时也就无法可管,形成治安死角,直至2016年开始讨论纳管,并自2024年11月底前将全面纳管,没挂牌的也要补挂牌。
车辆公会副秘书长吴智魁表示,过去曾建议将微型电动二轮车并入电动机车,但考量税率、骑乘无须驾照等因素,最后仍分离规管。过去也曾建议政府可调高最高限速至35公里,但考量市区交通,以及骑车需求,最后拍板定案仍为25公里。
身兼车辆公会机车制造委员会主委的柯俊斌认为,微型电动二轮车法制化后,中央与地方政府也会正视,更愿意提供补助,增加购买意愿,未来电动二轮车走向分众,与高马力、高速度的电动机车分头并进,50 C.C.的燃油机车则会朝微型电动二轮车靠拢,成为2030年电动机车35%销售目标的助力。
柯俊斌指出,微型电动二轮车免考照、骑乘年龄降至14岁,加上电池重量也轻,「市场是有的」,价格也不会比传统燃油机车高,能满足年轻族群、甚至是外劳的近距离骑乘需求,且从销量来看,全台每个月都有接近1万台销量,其实不低。
柯俊斌表示,早期的电动自行车没有牌号,其实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如今全面纳管,只要是「合格电动自行车」就可以拿牌,上了牌以后,交通事故处理上就更有制度,有保险才有机会分担费用,对车主跟社会大众也都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