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赫連擁/超越不了父母的子女

超越不了父母的子女。图/许茉莉

我遇过一位拥有史丹佛大学学位、开Uber维生的男子。若非他主动提起,我根本无从得知,活在父母优秀到让子女无法追赶、超越的羽翼底下,到底是什么样的世界。

男子的父母皆为犹太裔,出身顶级名校,母亲从小就被发现是天才,据说记忆力惊人,一天能读完十本书并吸收融贯所有内容;在校是一路跳级保送的学霸,出了校门则为金字塔顶端的菁英,是资深外科医生兼医院董事。父亲现为美国某医疗体系的高层理事,也是某医学领域的权威医师。

可想而知,男子的兄姊双双承袭了父母的心愿,被栽培成优秀的医生。而他这个老幺,自小学业成绩平平,长相也平平;他喜欢音乐,父母愿意栽培,但顾及往后职涯,仍期待他走上医生之路,观念与华人家长相当类似。

面对父母的辉煌成就,从幼时遥不可及的景仰崇拜渐渐转为自卑和压力,在了解到无法像兄姊般满足父母的期待后,他开始变得对任何事情满不在乎,放弃努力,甚至曾叛逆地去混帮派,直到亲眼见到帮友横死街头,才毅然抽身。

他终究顺着父母的安排就读名校,成绩吊车尾,父母毫不在意,只说文凭一旦拿到手,才没人管你是什么成绩毕业的,要他咬牙撑过去就是了。硬撑到进入医院临床实习的阶段,无法承受医院高压环境的男子心理崩溃,彻底放弃这个众人眼中高薪而有前途的行业。

他与父母随之决裂。在搬离家门自立的同时,他听从心理医生的建议,为自己寻得一个可以接受的宗教信仰,迷上打坐,并从教友那儿接触到Uber,他发现兼职收入竟跟实习医生差不多,愈做愈顺利,还有闲暇去发展喜爱的音乐事业,随着演出机会增加,逐渐带来额外的收入。

值得一提的,莫过于他的医科背景多少给乘客带来信任感,这是他接单后容易得到好评的特别条件,因而不能说他曾在学校付出的努力是白费的──只是在一般人看来多少会觉得学而未发挥的学历有些可惜。

我不禁想,「恨铁不成钢」是否也能解释为一种执念?在条件优异的父母眼中,教育子女过程中所能遇上最大的坎,仍脱不开个人定义下的「成材标准」。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早知如此,高中毕业直接去开Uber不就得了吗?耗费那么多金钱、时间和资源,两代人折腾了一大圈,活在相互期待却不断落空的沮丧与不满之中,徒留难解的创伤。幸好男子没有走得太偏,凭靠跌撞摸索,寻得合适的道路,也算幸运。

「赢过自己」,恐怕才是所有人都该记得去做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