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白德华》再看蒋公的面子

2015年11月22日,话剧蒋公面子》在青岛广电影视剧场热闹登场。(CFP)

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南大前身是在台复校中央大学抗战时期的中大,因《未秧歌》成传奇。为纪念建校,当年南大戏文系大三学生温方伊创作了剧本《蒋公的面子》,没想到公演后竟脍炙人口,直到8年后的今天,仍不时有人提起,缅怀背后「知识分子良心」应是主因

大陆过去曾兴起一股「民国热」,不仅历史学家成「民国控」,年轻学子、普罗大众也向往民国年代的「小清新」。但欣赏长袍马挂、中山装连衣裙背后,更主要是鉴古知今,加上胡锦涛当政后期大陆矫正了两岸史观,客观看待国共战事与两蒋,《蒋公的面子》才有了今天的生机

故事和过去南大流传的段子有关。1943年蒋介石任中大校长时,请中文系陈中凡、胡小石等3教授吃年夜饭。去或不去,成了摆在教授面前的问题。陈中凡、胡小石都是文学大家,前者完成首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后者更是研究甲骨文文法先躯著作等身

为考证真实性,90后的温方伊翻遍南大图书馆文献,查阅《南大逸闻》等书刊,仍找不到传闻始末,于是郑重其事拜访了年逾八旬、南大前副校长师公董健,只得到了答案3个字─不知道。正是这答案让温方伊豁然开朗,何不创造一出?

剧本就这么展开了。追求精神自由与学术独立的时任道教授,绝不赴蒋介石宴,但因抗战导致珍藏书籍留在桂林,想藉赴宴得蒋协助;长袍马挂的夏小山教授是中立派,喜欢美食却对政治没兴趣,但为了一道火腿豆腐犹豫不决;卞从周长期附和体制,想赴宴却又担心被同僚斥为谄媚,摆出不赴宴的姿态

没想到简单剧本,在校内竟加演了30场,随后公演及全国巡演场场爆满,还远赴美国演出,连导演吕效平都说「上帝真厚爱我们!」

这是温方伊习作,但重点显然不在谁写或谁导,而是碰触了两个禁忌─蒋公和知识分子良心。前者在当代是威权象征,后者则于威权背后隐隐沉浮,两者却在社会汲取良知的年代中碰撞出火花,就像导演吕效平所说,「把灵魂放在火上烤」。不管蒋公的面子有多大,也不管赴不赴宴,如同当年蒋接任中大校长时,老师不买帐、学生不夹道欢迎一样,表现的都是一种风骨,自由精神和良心。

历史常带来反讽。蒋公当年虽专制独裁,知识分子却依然保有初心。如今社会开放自由,知识分子的良心却早被利益、派系污染毁弃了。北大法学教授江平说,知识分子的底线就是不要昧着良心说话,这对现在的两岸仍带来一定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