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毒小动物对环境有益 北市动物园推「特展」欢庆端午节!

▲「五毒动物」可以抑制昆虫老鼠等动物的数量、减少农作物灾害损失、消灭病媒蚊,维持环境平衡,对生态环境有益处。(图/台北市立动物园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许多传统习俗是先民在农业社会中,搭配自然节气所逐渐发展出来的重要活动,端午节正是其中的重大节日之一。在天气慢慢变热的农历五月,同时也是许多小动物活耀的季节,台北市立动物园在端午节前推出应景的「五毒特展」,邀请大家近距离观看「五毒动物」到底是哪些种类?

古人认为到了农历5月,天气开始变热,又有梅雨形成瘴疠之气,此时毒蛇蜈蚣蝎子等有毒动物开始变得相当活跃,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方式来避毒与驱毒。民俗中的五毒动物是泛指毒蛇、蝎子、蟾蜍、蜈蚣和壁虎五种动物,但其实壁虎是没有毒性的,因此另有一说是以蜘蛛取代壁虎成为五毒。

这次「五毒特展」展出的动物包括黑眶蟾蜍、少棘蜈蚣、龟壳花帝王蝎、墨西哥膝头鸟蛛和常被误认为有毒的大壁虎(守宫),这些动物在食物链中都是属于「中上层」的消费者。除了龟壳花主要以小型囓齿类如老鼠等为食外,其他都以小型无脊椎动物如昆虫等为主食,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五毒」动物不但可以抑制昆虫、老鼠等动物的数量,还可以间接减少农作物灾害损失,协助消灭病媒蚊,达到维持环境平衡的功能,对生态环境有益处。

此外,人类痛恨的「蚊虫白蚁、老鼠」带来疫病蛀蚀木制房舍家具,对人类的危害,其实远比五毒动物的影响还更巨大。对于生活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传统节庆的气息却逐渐淡去,只剩最让大人小孩期待的连续假期了!动物园期盼大家能利用假期,参观五毒特展,沾染节庆的氛围、认识传统的文化之美,看看这些「有毒的小动物」。

【五毒动物小档案】:一、黑眶蟾蜍:蟾蜍俗称「癞蛤蟆」,蟾蜍具有耳后腺和皮肤上有疣状突起,受到刺激会分泌神经性毒素

二、龟壳花:有毒,是台湾最低海拔山区和平地最常见的蝮蛇科毒蛇,体长最大可达150公分,夜间活动,以小型哺乳动物鸟类蜥蜴蛙类为食。

三、大壁虎:其实壁虎不具任何毒性,属于夜行性,以节肢动物和小型爬虫类为主食。大壁虎俗称蛤蚧,牠是亚洲体型最大的壁虎,全长可达35公分,生活在树林住家附近,会发出响亮的叫声,可能是身体鲜艳的颜色,让人误以为是有毒动物。

四、帝王蝎:属于蛛形纲蝎目,具有4对步足,在后腹部最末一节为带有毒刺尾节,制造毒液,由毒针释放毒液,是夜行性、肉食动物。帝王蝎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蝎子之一,全长约20-30公分,生活在非洲西部热带雨林底层草原边缘,夜间捕食其他节肢动物和小型两栖爬虫类。

五、墨西哥红膝头捕鸟蛛:具有4对步足,1对螯肢螯肢特化成毒牙,以昆虫、其他蜘蛛、蜥蜴和鸟类为食。墨西哥红膝头捕鸟蛛,生活在墨西哥较干燥的草原环境,体长5-8公分,身上长毛地栖性蜘蛛,不会结网

六、少棘蜈蚣(褐头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唇足纲蜈蚣目,每一体节有1对步足,头部有一对触角,身体第一体节的一对附肢特化为巨大钩状腭肢,腭肢内具有毒腺,为夜行肉食动物,少棘蜈蚣在台湾丘陵与草地分布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