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玮:喝过洋墨水 落叶归根的创校情怀

本文为本站教育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前言:

回首2012年,我们把目光放在了教育的正能量上。

正能量这个词,在2012年大放光彩,也许是因为有太多负面情绪,太多人需要用正能量为自己打气,让自己有动力赶走这些负面情绪。那教育的正能量是什么呢?

用自己的勇气,责任、坚持、梦想和智慧,在教育的道路上前行,这样的人和事,就是教育的正能量。

因为他们,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美好前景,因为他们,我们为自己传递正能量,因为他们我们无数次原地满血复活。

人物:吴家玮

身份: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

关键词:智慧

推选理由:

1988年,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2001年卸任。此后,香港科大连续4年EMBA世界排名第一。其中,吴家玮被认为“居功至伟”。2011年,科大的20年校庆之际,科大更是一跃为亚洲排名第一,超越北大、清华。2007年,致力于高校改革的南方科技大学开始筹建,模拟对象即是香港科大。

综述正文:

1988年,一位50岁的中年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从美国飞回了香港,他们看上去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家人,和香港市民没两样,料是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位50岁的中年人,他的名字会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

他,就是吴家玮,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校长,现香港科技大学荣休校长。

建校10年世界知名,建校20年亚洲第一,连续四年EMBA世界排名第一。这任何一个成绩放在任何一所大学身上,都将是无上荣耀,而这些成绩都属于同一个大学:香港科技大学。

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滕飞校史上,都离不开一个名字:吴家玮。

从联系到约见吴校长似乎都并不那么困难,从邮件联络到电话约谈再到视频专访,每次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他喜欢惊呼“天啊”,然后像个孩子似的捂着嘴,拍自己的脸颊,他称自己为老顽童,这个词还真是形容的恰当。

对于吴家玮而言,在美国生活33年后回到香港创办香港科技大学,与其说是创业,更不如说是落叶归根的情怀。也正是这种自身的落叶归根的情怀,吴家玮以及他的同创团队,成功拉回了不少一流的留学生,让他们落叶归根,成为实实在在的创校先驱。

香港科大不是吴家玮的科大 是一群人“同创”的科大

曾经有人跟吴家玮提议,让他写一下自己当年创校的过程,给后人以经验提醒,听到这些,吴家玮第一个反应就是“香港科大不是我一个人创办的,而是大家同创的”,因此,“同创”这个词汇,就成了吴家玮关于港科大创建故事的标题,在这本书中,他反复提及,港科大是一群人同创的结晶,是一群人夜以继日的讨论、激辩、筹划才得出的。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吴家玮回忆,虽然自己1988年才被正式聘为港科大的创校校长,但是筹备工作实际上从87年就已经开始,那个时候他自己还在旧金山州立大学做校长,白天有很多事情忙,晚上回到家就忙创校的筹备事宜。那时候,每天忙到凌晨三四点钟都是常有的事,而直到回到香港做了校长,这样的辛勤忙碌还是成了港科大的常态。拿他的话说:“那个时候经常互相打趣,怎么半夜两点还有电子邮件发过来?别人就回应,那怎么5分钟后就有回信呢?”

也正是因此,在南方科大筹建之初,作为理事的吴家玮就给朱清时建议,建立一个创校的智囊团,将对学校的筹备有极大的帮助。

16字经验,创校是一个按部就班 事无巨细的的过程

我们的采访从创校的智慧谈起,吴校长一直说自己不敢担当智慧这两个字,对于创校,他只敢把港科大的经验和盘托出,这也算是对中国教育的一点帮助。

他的创校经验总结起来就是简单的16个字:“按部就班、院系专业、聘请教授起点须高”,正是在这样的大原则下,香港科大用了20年就完成了成为世界一流高校的目标。

按部就班,简单的说是一步步来,详细的说来其实就是规划,学术规划,人事制度校园设计财政预算等方方面面都是需要在筹备阶段就应该考虑清楚的,

没有确定开设哪些院系,如何去寻找教授如何去招募学生?

没有合理的人事制度,晋升机制不明确,那如何把人安心留在港科大?

而校园的设计就更重要,有些专业实验室需要将地基打到很深很深,有些专业比如环境有废气排放,就需要实验室健在顺风的位置,这些都是在校园规划中就需要考虑清楚,总不能一开始不考虑,然后再返工。

而财政预算就更不用讲了,创校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学校就需要对纳税人负责,需要多少钱,这些钱花到哪儿,都需要一笔笔的向纳税人讲明白。提到财政预算,吴校长也专门说明了当时关于港科大奢华的质疑,他表明这些费用都是在政府分拨的预算内的。

院系专业,这是一个大学的灵魂,吴校长称:“从一开始筹备,就要考虑清楚,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需要建设什么样的院系。”而这点原则也成为了南科大筹建中港校教授出走的最大分歧。吴校长指出,港科大的理念就是先设置院系,然后寻找建系的教授,而南科大目前的做法是先找一些教授,然后由这些教授回来建院系,也正是在原则问题上的分歧,才发生了出走事件。

而最后说到聘请教授起点须高这8个字,吴校长以及创校团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两个词。

即使是让吴校长总结港科大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他都将最大的功臣归结到“人”身上来,他表示,正是因为有这些一流的人,港科大才能实现飞跃式的发展。

一流的人带来一流的人才 二流的人带来三流的人才

“一流的人带来一流的人才,二流的人带来三流的人才”,这句话几乎可见于所有吴家玮的专访中。无疑,说到为襁褓中的港科大找教师,他是自豪的,因为这些被时间验证了正确的做法,至今都是所有创校者借鉴的经验。

在他看来,一流的人会带来一流的人,而二流的人只会带来三流的人,为什么?因为二流的人会怕更优秀的人同自己竞争,所以只能带来三流的人。

有人称当年吴家玮几乎找遍了所有在学术界有成就的人,如果没有被吴家玮找到,那他就得反躬自问,是不是自己学问不到家才没被找到。提到这个传闻,吴校长再次露出了自己招牌式的大笑:“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他摆摆手拍拍脸,自豪感再次表于颜面:“首先,找人才不是我一个人,而是整个香港科技大学的创校团队,其次我们找老师,其实是确定了很多原则才去找的。我们第一要确定他的专业是否能对国家有贡献,第二要确定他愿不愿意回国,毕竟在那个年代,工资不高前途未卜,要大家回来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回来的。第三,就是现实问题了,他回来,科大养不养得起。这并不是说,他要的工资高,更应该说是他需要的科研经费,如果明显是超出科大承受范围的,那显然也只能放弃这个人。

而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回来,有几个人也一开始说了要回来,后来推辞的。”吴校长也卖了个关子:“这些人我就不指名了,但是我相信这些名字现在在学术界都是振聋发聩的。”

而吴家玮正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和情怀,请回了大批在华裔学者,这些学者甚至都是在美国已获终身正教授职称,早已功成名就。正是用这种创校的激情和落叶归根的情怀,他们被打动,并投入到了无比艰辛的创校中。

创校教授们到位后,“一流吸引一流”的理念开始发挥起效。廖家俊是港科大的第一批博士生,当年他从加州伯克利硕士毕业,竟然敢报考一所香港刚成立不久从未听说过的大学的博士生,正是因为听说伯克利分校教授高秉强到此校任教。

高等教育制度进步大 要改革不要文革

说起中国内地的高等教育,跟编辑想到的不一样,以为作为一所一流大学校长会对内地高校建设大加指责,可是编辑听到的却是另一番话:“大学扩招人数增加是进步,高考制度是很公平的考察,内地本科教育很出人才。”

就这简单的三句话,让编辑非常期待吴校长的见解。他指出,对于中国的本科教育,大家普遍的指责是扩招太快,人数在20年翻了两番,师资和制度都跟不上,但是他也从另一面提出,如果不是扩招,那就有更多的人没法体验大学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扩招带来的好处,而师资和体制跟不上,这都是假以时日总会有提高和改善的。

对于高考,他则表示,高考时相当公平相当有成效的免不了的制度。这也是香港的高校招生的时候肯定要考察高考成绩的原因,而大家提议的自主招生在一些比较不错的学校已经开始实行且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一个侧面,欧美很多研究生院非常喜欢招收中国学生,这就是个最好的肯定。

所有人都说要改革改革,吴校长也很理性的指出:“我们要的是改革,不是文革。改革是在现有的基础上,修正不正确的不好的,而什么解决办法都没有就要推翻过去的一切,那这就不是改革,而是文革。”

现在看来 南科大以港科大为范本不准确

港科大会在这两年被不断的提起,和南科大的筹建也是分不开的。而吴家玮作为南科大筹建委员会的理事,他也经历了港校核心团队出走的风波。

作为核心人物,我们无疑想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说到这些,吴校长还是摆摆手:“南科大的事情,我不原多说,我只想说:我们的想法、做的方法,的确是完全是相反的两个方向。”

说到这里,他很无奈:“规章制度是否明确,这个学校究竟是什么类型,该找什么样的教授来治校,人事制度升迁制度如何做,这些都是一些原则问题,而且,朱校长也曾表明,想一步到位,把南科大建设成为加州理工那样的大学。因此,现在我觉得再说南科大是以港科大为范本,就不太合适了。”

改革 教授治校绝不可以一言堂

而对于教育改革,吴校长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坚定教授治校,就不能一言堂二言堂,这个治校原则一定得是一个团队碰撞出的规章制度,这个规章制度必须清楚细致。

而作为一个学校灵魂的领导,一定要依赖团队,因为只有团队才能成事,而一个人却足以毁灭一个团队。切忌不求甚解,刚愎自用。唯有一切以身作则才能推动一所学校朝向良性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前副校长、曾经做了吴家玮7年副手的孔宪铎曾经这样评价吴家玮:“他肯定是一个优秀的人,因为这么一所好大学,不可能是一个烂人创办出来的。”

用这样一句话来运用到智慧的关键词,我想可以说,这么优秀一所大学,必然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创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