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俞萱 帶孩子脫離框架 「玩」出自由的模樣
图片/妈妈宝宝杂志提供
文╱林梵谨 图片提供╱吴俞萱
吴俞萱是妮妃雅就读全人实验中学时的老师、现在的经纪人,她也是知名的诗人、艺术家和一位母亲,但这些身分都不能标签「吴俞萱」,正如妮妃雅不称她「老师」,儿子小川也不喊她「妈妈」,「就是叫我『俞萱』。」吴俞萱说。
投入实验教育.遇见自由潜力无限的妮妃雅
吴俞萱投入实验教育的契机,是在报纸上阅读到有关「全人实验中学」(简称「全人」)的招生资讯,吸引她实地拜访。有别于吴俞萱自己的升学经验,她看到全人的孩子能自由自在地投入他们想做的事,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连她都渴望成为全人的学生,「在那里,你学习为自己而活,想要一个人独处、不进教室上课都可以,如果你修太多课,学校甚至会希望你退掉,留给自己多一些空白,去探索自己的兴趣。」于是吴俞萱开始在全人担任老师,也认识了还没成为妮妃雅的曹米駬 Leo。
第一次见到13岁的 Leo,他正在跟好友共享耳机安静地听音乐,但有时又像只小猴子,在校园的树林里到处爬树,常常在纸上和墙上画画,「他既可以融入群体,同时又可以很享受孤独,他拥有多种生活型态。」吴俞萱似乎第一眼就看穿 Leo 具有从一而终回应生命的多变能力,「现在的妮妃雅也是,他在『玩』世俗规则的同时,又可以做自己。」Leo 参加国际变装皇后赛事,但有别于娱乐目的较强的主流变装,他是以自身成长的文化经验为灵感,打造如艺术品般的造型,备受瞩目和肯定。
图片/妈妈宝宝杂志提供
大人也有机会改变.孩子会重新照亮我们心底的孩子
七岁的儿子小川目前也是接受实验教育的孩子。虽然不是特别富裕,吴俞萱和同样投身实验教育的先生仍决定在小川入学前开始旅行,他们到美国、保加利亚、秘鲁等实验学校担任老师,顺道让小川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学校的氛围,并让孩子自己选择要去哪间学校学习,最后,小川选了德国的民主学校。
「在台湾,常常会受到别人的目光打量,有一种静默的暴力。但德国人非常善待每一个人的差异,他们行为上的冷漠和疏离,正是尊重和包容个体空间的表现。」每次回台湾,吴俞萱形容小川就像是个「试剂」,让她明显看到德国和台湾的差异,「例如星期一去爬山,遇到的山友会问小川怎么没去上学,而不是问他对这座山感觉如何?」主流的台湾人还是习惯成自然地以单一价值观去检视孩子。
迈入四字头的吴俞萱接触实验教育多年,虽然比多数人懂得脱离框架,她不否认身上依然残留过去接受主流教育所留下的印痕,但她相信无论有没有接触过实验教育,就算是大人都有机会改变,「有一个很简单的方式,你只要有一个念头出现,就立刻问自己这个念头是哪来的?你会发现你的每个念头和行为都可以追根究底,找到自己承袭的信念来源。」例如为什么在学校要称呼提供教育服务的人「老师」,以及在家中要称生育孩子的人为「妈妈」?
「我在全人教书的时候,师生都是以名字相称,所有学生都叫我名字,打破威权关系的阶级。我也希望小川不要受制于我的年纪和经验而遵从我,我们是平等的,随时能一起创造我们共同的生活。」吴俞萱说。
图片/妈妈宝宝杂志提供
所以,小川开口说的第一个字不是「妈妈」,「是『灯』。他一起床想要开灯,所以会喊着灯。」孩子就像是一盏指引的灯,照亮大人心底已经黯淡的孩子,曾经也是如此单纯地、跳脱功利主义地赏玩那些进入生命的新鲜事,提醒着大人,自己也曾是让他们的父母重新开灯的孩子,就像吴俞萱最初抱着放弃创作的心态迎接小川,却又被小川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重新启发,只要永保「玩」的初心,就算是一名忙碌的母亲,仍能持续创作出美丽的作品。
【完整内容请见2024年10月号《妈妈宝宝杂志》;订阅妈妈宝宝杂志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