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拜会不会的关键

(图/美联社)

9月10日,美国总统拜登主动致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两国元首进行了90分钟的战略性对话,电话中拜登表示两国有责任确保彼此竞争不会演变为冲突,拜登也表明「美方从无意改变一个中国政策」。

跟7个月前,2月11日拜登上任后两人第一通电话相比,拜登的姿态明显放低了。很多人还记得当时美方刻意示人以冷对中国的倨傲心态,拜登还不念旧情,公开撇清他与习近平的私人关系,说「我们不是老朋友」,甚至批评习近平「骨子里没有一点民主」;至于对华政策之强硬比之川普时代犹有过之,更不在话下。然而时隔不过数月,美方态度竟然出现的明显的转变,何解?

可以从三个角度观察。首先是中方态度的变化,而且是极大,大到让美方一时懵然的变化。

先是3月18、19日双方外交高层在阿拉斯加的对话,杨洁篪当着布林肯和苏利文的面言词批评「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地位出发同中国对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接着是7月26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谢锋在天津当着来访的美国副国务卿雪蔓的面,交给了美方两份清单,一份要求美方按所举事项纠错改正,一份提醒美国重视中国表列的关注。另外,中国外长王毅也给了雪蔓中国的「三条底线」。这一连串在中美外交及国际外交史上罕见的动作,传达了强烈的信息:「除非你美国做到,否则我不玩了。」这个信息当然也暗含了中方在台海问题上的坚定态度。

其次,美国内部,拜登开始面对比疫情还要棘手的经济问题。财长叶伦不只一次提出警告,指美国债务面临危机。过去的做法是提高举债上限、发债、所发之债由联准会印钞票购入或由中、日购买,现在的麻烦是通膨开始严重限制了印钞空间,中、日等大户不但不买而且还倒卖,叶伦已无计可施,数次表明拟亲访中国,但中方始终未有回应。

拜登目前处境内忧外患,尴尬的是直接间接又多与中国有关。系铃者美国,解铃却得靠中国,而中国的立场是系铃者解铃,美国自己看着办。美国国务卿不只一次暗示或提示,中美两国元首在10月底罗马举行G20峰会可同时安排一场G2或「习拜会」,对此中方始终未有回应。不久前中方还释出习近平可能不会亲临罗马,而以视讯方式参加会议的讯息,形势之发展自然让美方备感焦虑,此即倨傲的拜登终于主动安排,邀约习近平在10日跟他举行电话会议的大背景。

但这只能算第一步,90分钟电话只能表达关切与关注,或期待与建议,不可能深谈及讨论,后者只能寄希望于10月罗马的G20,但「习拜会」能不能成局呢?不知道。

这就要看第三个角度了。为了让「习拜会」成局,美方又在台湾牌追加筹码了。日前有消息指出,拜登政府正考虑让民进党政府把驻美代表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这是美方台湾牌的惯性思维,加注台湾,作为跟北京谈判进行全盘交易的筹码分量。必须看到,大、中、小三形势已出现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旧的思维与技俩很有可能弄巧成拙,风险不小。

「习拜会」会不会,充满了悬念,更影响着大局。

(作者为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