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洒专栏 | 这个世界,分心和涣散才是吃苦
编者按:
巴黎奥运在即,众多体育明星成为大热讨论对象。
而当我们观察运动员,总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共同特质,那就是数十年如一日,在同一个领域、把同一种训练做上成千上万遍。
对于运动员来说,训练本身就是意义。在反复训练后,「熟稔」和「专业」方能从「枯燥」中出现,拥有「庖丁解牛」的最终震撼。
多少日的训练,只为了赛场上发号枪响后的势如破竹。顶尖的田径运动员,在冲出去的那一刻,确乎是近似于「神」的。因为那一瞬,凝结着他此前生命所有的专注。
这也造就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体育的赛场之上永远不存在「拖延」,只存在「抢跑」。因为反复的训练和极度的专注之下,人会生发出一种超强的能量。待机会到来,便能喷薄而出。
人生的赛场亦是如此。
当你反复训练、当你极度专注,你方能感受到什么叫做宛若离弦之箭的「行动力」。
而这样的训练,正是潇洒姐二十多年来所一直研究、践行的。在刚过去的这周,潇洒姐不仅继续在为同学们示范如何进行每日的高质量输出,还针对「拖延症」进行了深度的拆解。
本周潇洒专栏,就为你带来潇洒姐的最新创作,有关拖延症主题的第三篇至第五篇。
愿你有所启迪、愿你能获得更多勇气,就从今天起对拖延症「趁早远离」。
《给脑子多吃点好的》
王潇
之前我讲拖延症,几乎每次都提到前额叶,还会提到前额叶这部分脑子掌管着计划、自控、专注等等能力。坏消失是前额叶的发达程度每个人天生有区别,好消息是前额叶像肌肉一样,可以通过刻意练习从弱到强加以训练。
但是这个比喻其实不好,因为大家一听好家伙,练前额叶竟然跟健身一样,那岂不是更可怕了;本来健身就累就苦,就是少数人才能做到常干的事;本来健身就没做成,结果前额叶训练还跟健身一样,那是不是从身材到前额叶还都不行了?
其实还可以这么说,但凡一个人正在把渴望达成的事规划了一番并开始落实,就是在调动前额叶,这类事不是非健身和学习工作不可,这类事实际上非常广泛。每个人只要有这样的事并且花费功夫希望去赢得,也都是在无意中锻炼着前额叶。或者说,有事要办的人只要竖立了目标,正在想办法达成的路上,他的大脑前额叶都在塑造当中。不管干什么,凝神专注都是在增强大脑,反过来,分心和涣散都会吃苦。
如果说脑子有食物,如果说我们每天都在饲养自己的脑子,那么深度持久地做一件事,都是在用自产的优质多巴胺和其他神经递质循环滋补。
从这个立场出发,去理解滋养脑子的世界,其实就要是给我们的脑子少吃廉价多巴胺,多吃高档多巴胺。这样进行每天每件事,就可以稍微想想,此刻自己正在如何喂养自己的脑子。专心致志的生活就是在给脑子吃高档多巴胺,那么吃高档多巴胺绝对不等于吃苦,等于吃点好的。
再强调一遍,真心的,这个世界,分心和涣散才是吃苦。
《舒适区的拖延》
王潇
有一种拖延,类似于重要不紧急的拖延,很多人在描述的时候会形容成是落在舒适区的拖延。
好比A说“我有一天一定会写一本书”,这件事对A在人生体验上和意义上很重要,重要到写进了遗愿清单。但五年又十年过去了,A并没有开始写这本书。因为对A来说,这件事始终是落在“未来”的,如果找原因,可能是时间和准备工作都还匮乏,总之都不足以召唤这个未来的到来。但A会在某天惊觉,十年前那个期许从未开始兑现,再次准备着手,环境时机和当年的心气已经过去了,于是A想着已经这么晚了要不就算了,后来渐渐地就真算了。十年的拖延变成了毕生的从未启动,这本书成了A白发苍苍的遗憾。
像这样的事,如果做到了是个重要的人生跃升和体验圆满,但不做又不影响当下的生活质量,到底是不是要改善的拖延呢?
这还要回到一个旧讨论上:要不要离开舒适区,到底什么是舒适区?如果人在一个地方已经不能体验到发展、进化和改变,这个地方能不能算作舒适?然后才能回答,为了离开这里,是不是要做些改变?如果迟迟没做这些改变,我是不是正在拖延?
要我说,一旦出现了“我要不要离开舒适区“的念头,就说明这个地方一定是哪里已经不舒适了。真舒适的地方,是又有现在又有未来,因为人性天然要朝向希望。一旦闪现过离开舒适区的念头,就意味着有契机出现,人可以开始做面向未来的事情;也只有展开这样的行动,才能解除舒适区的焦虑,给自己正在走向未来的暗示。
结论就是,若隐若现的走出舒适区的困惑,需要有正在走出的动作去匹配,做不同以往的事,改变秩序,尤其启动那些重大而不紧急的项目,让未来的事件现在就到来。
如果你有困守在舒适区的不适感,但你依然没有启动那个未来中的行动,是的,你就是在拖延。
《开始的时机》
王潇
对于有挑战的事,就不存在完全准备好的时候。真的完全准备好了,就说明这事没难度,完全胜任,也就不存在什么进阶、升级、跃迁、跨越,只能算在原地重复。没做新事,就无法变成一个新人,也不能验证具备了新能力,脑子里想过再多也等于没想,世间种种,论迹不论心。
但往往越是精细准备,就越难开始。尤其当人处在收集信息的路上,触及大量前辈大神的信息,很可能会越研究越慌,越学习越绝望——前人都探索到这个份儿上了,难道还缺我这点儿苍白浅显的东西吗?于是自卑感油然而生,心力陡然下降,这是完美主义拖延症患者的典型历程。
人一定是动态成长的,越高密度吸收学习,就越体会到自己的不足,于是谦虚下来,决定再积累积累再开始,这逻辑本身没毛病,但结果就会让人一直不敢开始。想要一个超能力大结果,于是就失去了呈现阶段性小结果的机会。但对个人的成长来说,阶段性小结果本来极具价值。
也许就算你做了,你的这点东西也会迅速淹没在广袤的世界里;也许世界从来不缺你这点东西,但是在你唯一一次的生命中,你本来可以记取下这段道路,写上你的名字。其实世界是慷慨的,只要你愿意,随便你结出新的果实;别人已经在做了又怎样呢?果实人人都可以结,别人的收获也不是你的失去。
为了避免完美主义拖延,我每段写作期间,是一定要忍住收集信息和继续学习的,我想好了,这十万字期间,我知道什么,懂得多少,就交代给这个阶段的自己;反正无论怎么写都是有限的,那就让它好歹是有限而真诚的。世界上不缺我这本书,但我自己缺我这本书。对全世界来说我这点破事很渺小,但对我自己来说,它们就是体验的全部。
当一件事开始,它不会为完美而开始,是为还能拥有开始的冲动而开始;当你还能坐下来,深吸一口气,如同纵身一跳。这里面没有什么完美,只有激荡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