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干含微塑胶 验七国日本含量最高
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研究团队调查7个亚洲国家、14项鱼干产品,发现海洋微塑胶会透过滤食性鱼种回到你我的餐桌上,台湾人常吃的「丁香鱼」也榜上有名。(国立中山大学提供/袁庭尧高雄传真)
国人饮食补钙、热炒店配菜常见的小鱼干,竟被验出含海洋微塑胶。国立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系研究团队调查7个亚洲国家、14项鱼干产品,发现海洋微塑胶会透过滤食性鱼种回到你我的餐桌上,台湾人常吃的「丁香鱼」也榜上有名,研究结果获国际期刊采用。
中山大学研究团队利用显微镜检视塑胶微粒的型态,透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仪及拉曼光谱分析塑胶的种类,发现小鱼干中的微塑胶中将近80%是塑胶纤维、其次是塑胶碎片。种类以聚乙烯(PE)为主,而这些微塑胶可能来自于大型塑胶碎片分解,以及人为废水排放所造成。
中山海科系教授兼海科院院长洪庆章指出,夏威夷东边延伸到加州外海的「海洋塑胶坟场」约是台湾领土40倍大,微塑胶的数量更是「以兆计」,这些微塑胶可能会透过海鲜产品进入人类体内,许多研究已报导这些微塑胶进入很多海鲜产品,例如牡蛎、贻贝及文蛤中,但在众多的海鲜产品中,甚少研究小鱼干制品中微塑胶的含量。
研究结果显示,微塑胶在小鱼干的含量可能会受小鱼的种类和大小的影响,平均每只小鱼干含微塑胶多寡依序是日本、中国、斯里兰卡、南韩、越南、台湾及泰国。其中以日本产的小鳞脂眼鲱所含的微塑胶最高,平均每只鱼最多可能含有2个微塑胶。台湾常见的丁香鱼干,含微塑胶的鱼只数量占比约为3.2%,意即平均食用31条鱼干就有可能会摄入1个微塑胶。
洪庆章表示,小鱼干是亚洲地区普遍的开胃小菜或零食,来源主要是鳀科及鲱科鱼类等滤食性鱼种,透过细密的鳃耙摄食水体中的藻类及浮游生物,容易误食塑胶微粒并累积在体内。小鱼干几乎整尾被食用,等同增加消费者摄入微塑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