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塑胶调查养殖贝类遭污染 环署:野生含量较高

环保署在不同深度沙滩采样。(图/环保署提供)

记者许展溢台北报导

环保署25日公布「微型塑胶调查牡蛎扇贝贝类都遭污染,引发养殖业者不满,环署今(26)再次召开记者会特别说明,海鲜含有微型塑胶对人体健康风险并不高,不要因为这样就避免吃海鲜。

环署这份调查发现,养殖及野生贝类每公克0.2至5.2个如淡菜、牡蛎、扇贝及蛤类都含有微型塑胶,低于国外调查的1.61至4.73个。其中,牡蛎达3.5个最多,扇贝每克有3.1个、淡菜有1.2至2个。

海水采样。(图/环保署提供)

环署今日特别引用2017年联合国鱼类水产品中微塑胶报告强调,海鲜含有微型塑胶对人体健康风险并不高,其实野生贝类含微型塑胶较多,养殖贝类较低。

环署说明,当时在7处贝类养殖区做的调查,包括王功台西东石安平澎湖金门马祖,是针对在同一养殖区,调查同一种养殖跟野生贝类,调查结果虽都含有微型塑胶,但根据数字也显示,野生都是养殖的3倍。

以王功的养殖牡蛎调查来看,每克有1.83个,但野生石蚵是4.85个,台西牡蛎每克含0.74个,也远低于野生石蚵2.95个,所有养殖类中,最高的是东石牡蛎每克有3.52个,高于野生扇贝的3.06个。

检测发现扇贝中有束状塑胶纤维。(图/环保署提供)另外,野生的石蚵最高是在金门,高达5.22个,环署研判,是因靠近大陆海域导致,因为金门靠台湾所检测出的花蛤,每克仅含有微型塑胶0.2个,但靠近大陆侧却是台湾的25倍,且根据大陆所做调查,含量确实也都偏高。

环署环检所组长杨喜男表示,贝类含微型塑胶的风险至在世界各国的调查,都没有结果,联合国在2017年也评估过,对人体危害风险不高,台湾所有的检验数字也都低于全球平均值民众可以不用因为这问题就避免吃海鲜。

另外,自来水含微塑胶44%检出,环署引用2017年美国媒体调查报告,并没有针对此调查呼吁不要喝自来水,且相较国外平均值,塑胶微粒风险不高,仍可继续饮用,民众无须恐慌,重要的是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胶产品

相关新闻:环保署「微型塑胶」调查 自来水44%检出、牡蛎也遭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