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乡愿景》七崁武术传承 老中青秀绝活

西螺七崁武术文教基金会20年前着力于振兴保护「七崁武术」,每年号召老中青师父们上台展演。「西螺七崁武术大会师」已为城镇上重要节庆之一,只有去年因疫情而中断举办一次。(周丽兰摄)

云林县政府把「七崁武术」列为西螺、二仑、仑背3乡镇国中小的武术特色课程,迄已13、14年。(周丽兰摄)

动员令

清朝末年,云林的客家人为防御盗匪,聘请唐山师父来台教授武术,因7个聚落都习武之故,后人称「七崁武术」,流传迄今150余年。西螺七崁武术文教基金会20年前着力于振兴保护,每年号召老中青师父们上台展演,并在全县35所国中小校园传授拳母,奋力与时间洪流拔河,他们相信如电影《一代宗师》讲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有灯,就有人。」

传奇故事拍成戏剧

华视50年前曾拍摄《西螺七剑》,描绘西螺七崁武术极盛景象,剧情虽不完全吻合史实,但戏剧张力也使得七崁武术成为台湾传奇之一。据传该出戏的诞生,缘起于当年北漂的云林人身怀武功不怕被欺负,编剧好奇才发掘出七崁武术的故事。

不过,云林县的地图中并没有「七崁」地名,它是诏安腔客家语「聚落」之意,张廖客家人从福建诏安县来台,落脚浊水溪南岸的仑背乡、二仑乡、西螺镇,于7崁、25客庄习武自保,唐山来台的拳头师父主要是振兴社、勤习堂、武野馆3大流派,最为地方熟知的是振兴社的「阿善师」刘炮。

七崁武术20多年前仍颇有活力,没有失传迹象,师徒各以自家流派为荣,2003年西螺大桥通车50周年时,日月文教基金会首次号召3大流派的师父们大会师,这也是七崁武术史上首次登台展演。日月文教基金会举办武术大会师是因当年董事长、已故县议员李日贵及其父亲李源泉都是勤习堂的弟子,他们希望有人重视武术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西螺七崁基金会的诞生其实与前高雄市长韩国瑜有关,韩国瑜建议岳父李日贵设法保存七崁武术,日月文教基金会遂改名为「西螺七崁武术文教基金会」,李日贵之子、现任云林县议员李明哲是这20年来武术大会师主要推手。

各派别大会师展演

20年来,「西螺七崁武术大会师」已为城镇上重要节庆之一,只有去年因疫情而中断举办一次。近年大会师除布置舞台让老、中、青、小武术传人呈现功夫绝学,也让陪衬武术的后场、狮阵、曲馆亮相,气氛弥漫着怀旧的感动。

李明哲说,早期七崁武术大会师,各派馆师父很忌讳与其他馆同台展演,认为有损自尊,但随着岁月不断带走老师父,各派徒弟开始惺惺相惜,一同上台表演既是切磋,也是宣告「我这一派还在」。

创新结合太鼓街舞

他认为,社会变迁快,要用不同手段吸引年轻人关注七崁武术,去年首次搭配「太日乐集」太鼓表演,老师父们颇能接受;今年大会师也结合街舞,「以前拚武馆,现今改拚舞蹈跟武术」。

李明哲14年前录制的「西螺七崁武术整合套路第一式」录音带是西螺、二仑、仑背三乡镇国中小武术特色课程教材,他的声音几乎成了七崁武术的标签,毕业的学子们听到「弹」、「榴」、「削」、「切」、「车轮手」,仍然会很有默契地比画招式,就像听到通关密语一样,相当有趣。

也是勤习堂传人的二仑乡旭光国小校长黄振崇,除了带领学生打拳、学兵器外,这几年也教导该校学生「牵箍」,这是一种传统武术阵法,孩子们打起来有模有样,除了强身健体,也培养了团体合作和责任感。

种子教师廖炳钦说,国小一、二年级的小朋友先从听、看开始,录音带听久了,也会依样画葫芦,最近有高中生说想学完整的套路,让人听了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