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晋世界最高塑像的背后 是对政治遗产的争夺

这座印度独立运动领袖、前国大党领导人、独立后印度首任总理瓦拉卜巴伊帕特尔(Vallabhai Patel)的塑像,被命名为“团结塑像”(Statue of Unity)。它的人物主体部分高180米,这个高度是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含底座)的 近 2 倍、巴西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含底座)的近 5 倍。建造它使用了 7 万吨水泥,2.45 万吨钢材和 1700 吨铜。在雕塑的下有一个纪念花园,在它的底座中有一个博物馆,雕塑内部的电梯可以抵达 153 米高度位于塑像胸部的观景台,每天可以运送 1.5 万名游客。项目总投资达到近 300 亿卢比,合 28 亿人民币。

塑像再现的是帕特尔身穿多蒂腰布和披肩,双手下垂站立,远眺上游 3 公里处的萨达萨罗瓦(Sardar Sarovar)大坝。落成仪式选在帕特尔 143 周年诞辰,仪式上,两架直升机向塑像抛洒花瓣,三架固定翼战斗机拉着彩烟从塑像上空掠过,场面盛大。

在塑像落成当天,印度总理纳伦德莫迪(Narendra Modi)在《印度快报》等多家媒体上同步发表了一篇评论,其中写道:帕特尔最大的成就是在 1947 年上半年印巴分治已成定局之后,成功说服 550 个独立的土邦加入今日印度版图。“他将印度从巴尔干化的边缘挽救了回来。”莫迪写道。关于这尊“团结塑像”的政治含义,他写道:“团结塑像既是心的团结,也是我们祖国地理的完整性的象征。它提醒我们,如果分裂,我们将无法面对我们自己。联合起来,我们能够面对世界,向增长和光荣的新的高度迈进”,他还写道:“今天……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确保发展的果实抵达最弱势的人们,没有任何的腐败或偏袒。”

但是,落成仪式幕后的故事却恰恰和他的这种说法抵触。据《卫报》报道,仪式当天现场部署了 5000 警力,至少部分是为了塑像所占土地上原先的居民前来抗议。而据《印度教徒报》(The Hindu)报道,为了防止抗议,警察预先拘留了 50 名积极分子(activists)和部落领袖。发生了什么?

这项工程奠基于 2013 年 10 月 31 日,帕特尔 138 周年诞辰之日。印度《前线杂志(Frontline)在这年 12 月发表了一篇报道《一尊塑像及其代价》。文中提到,这项工程立项于 2005 年,当时莫迪仍然是古吉拉特邦长,这一年古吉拉特政府建立了一个科瓦迪亚地区开发局(Kevadia Area Development Authority,科瓦迪亚是纳马达地区的一个镇),负责项目征地,这涉及纳马达地区的 70 个村庄。但是,居住在当地的部落社区(advasis)长期被蒙在鼓里。直到 2013 年他们才得知自己将失去土地,而且得不到补偿。按照法律,属于部落社区店农业用地只能卖给部落成员。但是,科瓦迪亚地区开发局却将土地规划性质改变为非农用地,这样一来,拥有这些土地的农民就不能耕种土地,只能将其卖掉。这样,政府就可以逃避诸多将他们作为“受项目影响人群”进行再安置的责任。

根据印度电视台 NDTV?上月的报道,最终受到工程影响的村民达到 7.5 万人,其中一部分人至今尚未得到安置,一部分人只获得了补偿款,却没有得到政府承诺的就业和土地,一些人得到了土地,但是质量低劣。还有一些人至今反对征地,拒绝任何补偿和安置。

另一个议题涉及环境。2012年,邦政府开始在塑像选址下游三公里的纳马达河中用围堰围出一个人工湖,打算将它作为塑像的配套旅游项目。但是项目既没有依法经过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也没有进行过公共意见咨询,甚至没有经过环境和森林部的批准。

值得一提的是,塑像面前不远处的萨达萨罗瓦大坝曾因为坝区居民安置和环境问题引发了旷日持久、闻名世界的抗议,并引发世界银行在 1993 年终止对其提供贷款。这座坝的构想正是由帕特尔在印度独立前最早提出,旨在用于发电、灌溉和提供饮用水,1961 年尼赫鲁为其奠基,直到去年方才竣工落成,莫迪为其揭幕。

还有一项争议来自于塑像巨大的工程造价。它所耗费的近 300 亿卢比绝大部分由古吉拉特邦政府和中央政府承担。有媒体指出这笔钱足以建造三所印度理工学院,或五所印度管理学院,或资助六个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火星轨道探测任务,或灌溉四万多公顷的农田。

面对种种批评,在塑像落成之际莫迪回应道:“我觉得好笑的是我们国家有人敢从政治角度看这个项目,好像我们犯了什么严重罪行一样批评我们……记住国家的伟大人物是一桩罪行吗?”

《前线》杂志的报道中同时提到,2013 年,时任古吉拉特首席部长(邦长)的莫迪选在帕特尔 138 年诞辰为他的塑像奠基,但是这个周年纪念日甚至都不是一个整数。之所以赶在这个时候向帕特尔致敬,是为了 2014 年 4 月开始的大选。在这场大选中,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BJP)在时隔十年之后再次上台执政,莫迪成功就任印度第 14 任总理。

为什么纪念帕特尔会有利于印度人民党和莫迪?

在塑像落成当天,《德干纪事报》(Deccan?Chronicle)发表了一篇曾担任印度人民党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政府财长顾问的默罕·古鲁斯瓦米(Mohan Guruswamy)撰写的评论。他认为,莫迪之所以推崇帕特尔,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印度人民党的形象,另一方面,为了贬低尼赫鲁的政治遗产

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党脱胎于成立于 19 世纪 20 年代的准军事组织“国民志愿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这是一个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强调作为印度教在印度的优先地位,敌视穆斯林,而与此同时,并未积极参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它认为 1947 年的印巴分治是甘地、尼赫鲁和帕特尔与穆斯林妥协的结果。出于这种怨恨,1948 年,一名前国民志愿团员刺杀了甘地。甘地被害后,帕特尔认为是法西斯主义的国民志愿团所制造的仇恨文化导致了甘地之死,随后取缔了该团体。而继承了国民志愿团意识形态衣钵的印度人民党和莫迪本人,并不缺乏打压穆斯林和下层种姓的记录。

但帕特尔还是逐渐被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奉为偶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和尼赫鲁之间有着显著的不同,比如帕特尔更倾向于自由市场经济,而尼赫鲁则倾向于社会主义色彩的中央规划经济,帕特尔希望维持中央控制的行政架构,而尼赫鲁则希望瓦解殖民官僚架构。推崇帕特尔,有助于打破尼赫鲁的光环,从而弱化国大党的政治资本。而尼赫鲁家族与国大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目前国大党主席正是尼赫鲁的曾孙拉胡尔·甘地(Rahul Gandhi)。

莫迪曾在?2013 年团结塑像奠基时说:“每个印度人都遗憾于帕特尔没有成为首任总理。如果他是首任总理,国家的命运和面貌就会完全不同。”今年 2 月,他在国会发言时还说:“如果帕特尔成为总理,如今我们热爱的克什米尔的一部分就不会被巴基斯坦占领了。”

古鲁斯瓦米在文章中认为:利用这尊塑像,莫迪是企图创造出一种国大党更受拥戴的领袖是帕特尔而非尼赫鲁的幻觉,同时通过篡取帕特尔的政治遗产,给印度人民党伪造一份民族独立运动的谱系。但是,如今国大党同样没有资格宣称自己是帕特尔政治遗产的继承人。两党都没有继承无论是帕特尔还是尼赫鲁温和、谦逊、追求和解而非分裂的精神。而恰恰是国大党,在 1950 年帕特尔去世后,抹除了他在党内的影响。

华盛顿邮报》2014 年的报道中提及,正是因为很多印度人觉得帕特尔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所以才支持这尊塑像的树立。

在 10 月 31 日的落成仪式上,莫迪称这座世界最高的塑像“是我们工程和技术造诣的象征。”但是,尽管承担塑像施工的是印度建筑公司 Larsen & Toubro (L&T),建筑设计方的却是美国建筑设计公司Michael Graves,此外,塑像表面的预制铜板由中国江西的一家企业铸造并现场安装。

团结塑像的高度纪录将保持两年,2021年,孟买将落成一尊 17 世纪与穆斯林统治者和欧洲殖民者作战的印度教国王希瓦吉(Chhatrapati Shivaji)塑像,高达 212 米,比团结塑像高 30 米。这是又一个被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奉为偶像的人物,莫迪在 2016 年为这尊塑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