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秉霖/印度人忙什么?板球、婚礼、宗教与电影院

板球印度国球,路边空地随时都能看到有民众组成球队进行对抗赛,玩得不亦乐乎。(图/吴秉霖提供)

不只是球赛拉崁(Lakhan Khandelwal)在我心目中一直都是一个文质彬彬的人,直到今年6月18日前──印度在世界板球大赛(International Cricket Council Championship 2017)输给巴基斯坦的那一天── 我都不曾看过他爆过粗口。堂堂一个印度理工学院(IIT,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化学硕士毕业的高等知识分子,却满嘴大印度主义与种族歧视,以智力退化到国中程度的方式,不停咒骂巴基斯坦人和巴基斯坦球队;环顾酒吧,印度男人个个如丧考妣,或瘫或软、或抱头痛哭地东倒西歪在酒吧座椅上,每个角落都传来阵阵哀嚎。这一切,都是因为一群印度男人在一根木板、三根木棍和一颗球上输给一群巴基斯坦男人。

板球(cricket)是印度的国球,这个在英系国家盛行的运动是凝聚整个印度最强的力量。再怎么荒僻的乡间,只要凑集了一颗球、一根球板跟三支木棍,十几位连鞋子都没穿全的小孩童,瞬间就能化身在国际间横扫英国队、澳洲队的印度国家队。板球明星在印度的地位好比大联盟球星或职业篮球球星在美国的地位,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等同电影巨星等级的追捧。在印度街头巷尾可以看到黏着在板球球星的脸庞旁、以超大瓦数的灯光强力放送的无数手机、家电、汽车,汽水,甚至是会计软体的广告。

又大又肥的婚礼在提到「皇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联想到旧欧洲的各国皇室,或中国满清与之前的历代皇帝,很多人不知道,在印度斯坦这片南亚大陆上,也出现过成百上千个国王、王子公主。这些皇族在拢集这片土地上的权力与财富时,也同时拢集了众多文化精髓。拜皇族们对精致文化的嗜好所赐,印度斯坦大陆上许多文化瑰宝能以建筑、绘画、雕塑、诗歌等方式保存了下来。

▲印度婚礼盛大华丽,是印度人生中最重要的社交场合,更是替在场未婚的年轻男女作堆的最佳场合。(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现代印度宪法明订人生而平等,各地皇族的统治权力已被民选政府收回(至少是名义上的),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忘记皇族们奢侈华丽的生活方式,而一生只有一次的婚礼,正好是向美好的传统文化致敬的最佳机会。衣着华贵的贵宾在布置华丽繁复的会场觥筹交错、载歌载舞,有时候可以连续长达一个星期如此这般地夜夜笙歌;是夜,每个骑着大象或白马进场的新郎都是王子,每个在走道尽头等着郎君、穿金戴银的新娘都是当之无愧的公主。

婚礼不只是两个家族的事,更是印度人生中最重要的社交场合:「参加婚礼」是印度男女上课上班请假最常见的理由。出席婚礼的宾客需要精心打扮──对于长辈来说,婚礼是替在场未婚的年轻男女凑作堆的最佳场合。因此,在一场又一场的婚礼之后,又延伸出一场又一场的婚礼,如此这般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神佛满天、生灵涂炭印度满天神佛、万物皆可拜。只要在随便一棵老树下或大石前立上一方石碑或一幢小庙,络绎不绝的香火自会而来,这一方天地也就成了周边居民精神生活的寄托与邻里聚会的场所。有一说是如此,在印度,如果任何人不希望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征收做为造桥筑路之用,只需要在那片土地上随便盖一座庙,那么那条路或桥就建不成了。

对印度人来说,宗教是人生自带的一部分,信不信教从来不是一个是非题,而是在不同宗教间选择的选择题;印度政府人口普查的问卷上并没有「无宗教」这个选项,有的只有「不肯说(Not stated)」──对他们来说,生命中没有宗教这个成分,是令人无法想像的。

但也因为在印度人的世界中,多了一个宗教作为维度来区分「我们」与「他们」,宗教变成政治、种族、地域之后另一个稍一不慎就会引爆冲突的导火线;在印度现代史这疋不算长的布幕上,洒满了以「神」之名而淌下的鲜血。从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因宗教不同各自独立造成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开始,之后的两次印度巴基斯坦战争,和1984年总理印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下令装甲部队攻占阿米瑞斯塔(Amritsar)的锡克教圣地黄金庙、接着印迪拉被锡克教保镳暗杀、随后以印度教徒为首的反锡克组织展开对锡克教徒大屠杀做为报复,到最近因某灵性导师Gurmeet Ram Rahim Singh被判性侵罪成立而在旁遮普邦(Punjab)掀起遭成数十人死亡的骚乱。宗教在凝聚人心的同时,也给了人们多一个理由互相憎恨。

可以没投过票,但是不能没买过电影票电影院看电影是另一个印度人具有几近宗教式狂热的活动。印度是每年全世界出产最多电影的国家,在2016年,印度电影工业以超过20种语言出品了2000多部电影,在全国8000余间电影院售出了超过22亿张电影票。最普通的电影票价约30元台币,让看电影成为可以携家带眷阖家欢乐但又不致让荷包破产的娱乐活动

载歌载舞是印度电影不可缺的元素:许多时候,印度人会用「他歌唱得好,舞又跳得好」来称赞他们喜欢的影星,而不是提及这个影星的演技。跟印度料理一样,印度电影在视觉和听觉上也极度地「重口味」,动辄两三百人舞群的大场面已是司空见惯,在英雄片与动作片里,也出现了益发夸张的各种违反物理定律的剧情画面,越是夸张的剧情与画面反而更让电影院里的观众兴奋地拍手叫好。

▲说到印度电影就会想到宝莱坞,但其实最卖座、最成功的印度电影往往出自于地方语系,例如今年被誉为印度版《魔戒》的《巴霍巴利王》就不是宝莱坞电影。(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许多人以为印度电影就是宝莱坞(Bollywood),但位于孟买(Mumbai)的宝莱坞其实只占了印度整体电影工业的三分之一左右,最卖座、最成功的印度电影往往出自于非印地语(Hindi)的地方语系。例如在今年席卷全球市场,被誉为印度版《魔戒》的《巴霍巴利王》(Baahubali)就不是宝莱坞电影,而是由南印度的泰拉固语(Telugu)和坦米尔语(Tamil)拍摄而成的「地区影片」,但这部「地区影片」却比今年任何一片宝莱坞电影都还要成功。

板球、婚礼、宗教与电影院是印度人生命的四方基石;在撇除了世俗的求学与工作之后,下回你见到印度人,他们很有可能不是正在进行这四样活动,不然就是在前往这四样活动的路上。

好文推荐

吴秉霖/印度不思议:你该知道的6件事

吴秉霖/印度年轻世代:人口红利还是灾祸?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吴秉霖,1991年生,在印度工作生活,期许自己凡事要追本溯源、务求真实的台湾人。以上为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