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最常犯!主管问话回「应该没问题」 大脑惯性让沟通时间增3倍
▲新人在职场最常犯的毛病,就是回答问题模糊、不精准,让沟通时间增加3倍。(示意图/CFP)
记者林育绫/综合报导
很多新人在职场会犯一个毛病,当主管问问题、需要明确的答复时,新人却回「应该没问题」、「似乎是如何如何」,这些回答其实是人类大脑为了方便,而擅自替换了提问,导致回答也变得模糊不清。日本专家提到,这样的人说话无法区分「事实」与「意见」,要透过他的话来了解状况,花费的时间可能要平常的3倍。
日本作家安达裕哉目前为行销公司Tinect 的经营者身分,也从事顾问咨询、网路媒体营运支援、文章写作等工作。他从原本不善言词,到能够打动专业经验远比自己丰富的人,发现靠的并不是「说话技巧」,而在于「思考的深度」。
他在《头脑好的人说话前思考的事》书中分享大量案例,帮助更多人学会聪明说话,并提到,「当一般人只在乎说话内容,聪明人会知道何时该保持沉默、何处该替人着想。」
书中分享一个案例,要把话说得更清楚易懂,首先要区分「事实」与「意见」。他举出职场常见的例子,一位主管由于谈生意到一半必须临时先离席,隔日问新人,「客户有决定要委托我们了吗?」不料新人回答「我想应该是没问题。」
主管追问,「没问题的意思是?我想知道到底是决定了,还是没决定?」新人才说,「嗯,还没决定。」主管对于客户没决定也感到困惑,近一步问「客户有提到任何疑虑吗?」新人回答,「似乎是对金额不满意。」
主管听了后向新人确认,「我再问你一次,客户有『说』他不满意吗?」而新人回想,才发现「确实⋯⋯应该是没这么说。」主管二度问新人,既然客户没有表示,那为什么会这么说?新人才说明,对方确实有问到,在金额方面是否还有商量的余地;但由于新人自己做不了主,就向方客户表示,会回去跟主管讨论。
主管问,「那客户怎么说?」新人说,「对方似乎接受了我的说法。」主管又追问,「客户实际上说了什么?」新人才慌张的回想细节,「喔,抱歉。那个⋯⋯他说『我了解了』。还有,我刚刚想起来,他还说报价希望能用指定的格式。」
▲如果说话的人「无法区别事实与意见」,往往会造成来回沟通时间加倍,或造成误解。(示意图/视觉中国CFP)
安达裕哉提到,像这样「无法区别事实与意见」时,要透过这样的人所的话来了解状况,所需花费的时间,往往是平常的3倍。这是由于人们被问到困难的问题时,大脑会自动替换为简单的问题,也是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康纳曼提到大脑的功能「捷思法」。
如果以这个案例来看,安达裕哉认为新人的回答应该要:「客户没有当场决定。因为他问我在金额方面『是否还有商量的余地?』不过,只要在金额上达成共识,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是有可能下单的。」
但是要想出这样的答案,对这位新人来说太麻烦了,于是这位新人就把「结果客户有决定要委托我们了吗?」这个提问,在大脑中擅自替换成了「你觉得能拿到这笔订单吗?」才会向主管回答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应该是没问题。」
安达裕哉说,这就是不擅长区分和处理「事实」与「意见」的人,容易将自己「既有的成见或意见」视为优先,以致于无法做出适切、精准的回答。
不过他也认为,要能经过思考,区分事实和意见,再整理出回答的技能,绝对是「可以学习的」,「毕竟这是『专注力』的问题,而不是『聪明』与否的问题。」
《头脑好的人说话前思考的事》如今也在台发行繁体中文版,由悦知文化出版,无论是新人、职场老鸟,甚至任何产业的工作者,都能透过书中的实例分享学习应用。
▲安达裕哉在《头脑好的人说话前思考的事》书中分享大量案例,认为说话要能打动人,靠的并不是「说话技巧」,而是「思考的深度」。(图/悦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