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点-台湾电力应打破地理框架 以务实创新技术评估解方
目前国际的电力传输,已经打破既有地理框架,台湾可持开放态度,以更积极创新的思维,评估我国电力能源的可行选项。图/本报资料照片
从菲律宾将绿电送回台湾议题近来引发社会关注,凸显了国内对跨域电力传输认知的局限性;然而,这技术已经成熟可行,并广泛应用于欧美等先进国家,其传输距离,相较于菲律宾到台湾,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显示目前国际的电力传输,已经打破既有地理框架。因此,台湾不妨持开放态度,借由了解他国作法,以更积极创新的思维,评估我国电力能源的可行选项。
■国际跨境合作输电,已成务实选项
从国际案例来看,无论是比利时打造的人工能源岛、丹麦计划在海上建造巨型的能源岛,或者是新加坡与澳洲合作的「澳洲─亚洲电力连结」计划,都是以高压直流输电(HVDC)系统,长距离输送电力。这类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相较于交流输电(AC)系统,因传输电量较大,随着技术日新月异,既使考量长距离输电耗损,目前也已经具经济效益。因此,如韩国电缆制造商LS Cable & Systems (LS C&S)就看准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市场潜力,于2023年投资40亿元建置专用工厂,以期满足日益增长的全球市场。
此外,欧洲在跨国高压直流输电系统方面的建置相当积极,如欧洲输电调度中心协会(ENTSO-E),于「十年电网开发计划(TYNDP)」中,提出2050年建置高压直流输电(HVDC)总长度需达54,000公里目标。这些计划都是希望利用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相互支援共享电力,极大化全球能源的效益。
近年,如挪威于2021年兴建全长720公里的双边海底电缆,连接挪威与英国,顺利让英国取得挪威充沛的水力资源,挪威也可取得英国丰沛的风电资源,为两国创造双赢。另外,欧洲近期更计划在英国及德国间,建置一条724公里的海底电缆,提供1,400MW双向电力传输,约150万户家庭用电量。
另外,在跨洲海底电缆方面,希腊与埃及将合作兴建1,373公里、输电容量700MW,跨越两大洲的高压直流海底电缆,预计2028年完工使用,这海底电缆使两国得以互相支援。此外,英国也计划兴建长达4,000公里海底电缆,连接非洲摩洛哥,此计划将在摩洛哥建设足量的太阳能等再生能源输送至英国,约可供应约700万户家庭,让英国绿能资源更加多元。
对于台湾而言,目前已有铺设交流(AC)海底电缆技术的经验,包括2011年启用的25kV海底电缆,连接屏东林边与小琉球;以及2021年启用的161kV特高压等级,连结澎湖到本岛电力系统。此外,2023年国内厂商也与丹麦技术合作,将投资65亿元于高雄建造国内首个海底电缆制造工厂,预计2025年完工后,可望带动国内海底电缆技术与商机蓬勃发展。
另外,台电公司也已于今年9月举办「超高压直流技术培训研讨会议」,邀请美方专家分享应用案例,以因应未来台湾高压直流线路需求。
从邻近台湾的菲律宾来说,当地吕宋岛有大片土地,具备建置太阳能、陆域风机的成本优势,且今年4月美、日宣布与菲律宾推动「吕宋经济走廊」计划,希望可以带动菲国能源、交通、经济等跨国投资。而菲国已也提供许多诱因来吸引各国能源商参与投资。未来随着「吕宋经济走廊」计划带动规模经济成型,及诸多政策诱因下,投资商机将乐观可期,台湾或许也可考虑借此机会参与,扮演重要角色。
■台湾应回归专业,从技术 可行性、经济效益评估
综上所述,打造能源岛或是再生能源跨区域合作,来最佳化能源规划,已成为全球共识。台湾不需局限既有地理环境框架,无论是从菲律宾送电至台湾,或其他其他跨国输电实际案例,诸多国际经验均显示,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确实可行且不容忽视。未来我国若可摆脱「要或不要」、「可以或不可以」等简单二元思维,而改从技术可行性、经济效益等多元视角,积极探索各类电力传输方案,将能源规划回归电力专业讨论,借镜国际经验,以开放态度公开讨论,凝聚全民共识,将有机会透过务实创新的技术评估,共同打造最有利台湾永续发展的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