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造假的共犯结构
政府、大学与研究机构不时为了追求漂亮的论文发表数字,出现论文抄袭、资料过度解读或造假、一稿两投等学术不端等情事。虽然有些人因此而辞职、被处分,但问题几乎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台湾各种研究成果仍持续在为英语世界中的1级期刊提供稿源,不但影响大学的教学任务,也对于台湾本土问题研究、产学合作,及产业升级等,愈来愈远!
如今身为台湾学术龙头的台大校长杨泮池,也身陷2006年生医研究论文涉及违反学术伦理遭撤稿的事件。从过去台大处理若干论文,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抄袭或抄录等判决来看,此严重违反学术伦理的事件是否会像过去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值得密切关切。
只是如果一套学术标准,连教育部长、台大校长都无一能幸免,那么究竟是制度设计不周引人入罪?还是台湾的学术规范离世界标准尚远?或是在高度竞争压力下,学术人不得不铤而走险?无论是什么原因,「士大夫之耻,是谓国耻」,上述事件一再发生,不但影响台湾的国际学术形象,也重挫学术界的士气。
当前台湾各界充满「关键绩效指标」(KPI)思维,学术研究也以论文篇数论高下,以致让回国不久的中央研究院院长廖俊智都不忍说:「现在台湾有太多人,有一分证据,却说七、八分的话」。这批评可谓暮鼓晨钟,也让那些享有充沛资源的所谓「顶尖学术研究与卓越团队」,在追求「国际化」、「世界百大」、「更多的量产论文与引用系数」等共犯结构,有反思的机会。
解铃还需系铃人,要解决学术不端的问题,釜底抽薪的方式恐怕只有从政策与制度改起吧。
(作者为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