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后浪”的正确打开方式――与“Z世代”有效对话
他们不在日记里说悄悄话,在自家客厅少言寡语,而在社交网络空间丰富表达。这是一波儿在互联网海洋上激荡的浪,他们被称作Z世代。
相对于肯定,Z世代似乎更愿意做否定判断。
“那些想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国未来的人――亲爱的父母、师长、前辈,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能和你们分享的是,我不想做什么样的人。”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B站)策划的演讲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被爆刷。全国26所学校955名学生的心声,道出未来思考。
被称作“Z世代”的他们,习惯性地在互联网上学习、娱乐、获取信息,他们与互联网之间的联系与生俱来。他们有属于年轻人的困惑和迷茫,但不乏对未来坚实和笃定的信念。
“如何认识Z世代?”“如何与Z世代有效对话?”“如何塑造Z世代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互联网信息泥沙俱下的现状以及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为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以及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问题导向,专业探讨。近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哔哩哔哩协办的“Z世代・新传播”――新时代网络传播与青少年价值观塑造论坛,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行。高校专家学者、媒体从业者、B站知名up主代表等,共商网络传播情境中的青少年心理状态、网络社群文化等话题。
“如何认识Z世代?”――爱国主义是底色
有人说,要想了解当代的年轻人,互联网是最佳的窗口,也是最好的打开方式。他们不像老一辈的“70”“80”后还有记日记的习惯,可能与父母的交流也在变少。但是当我们打开他们的社交网络空间,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丰富,也更加精彩。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认为,1995年至2009年间出生的“Z世代”是“既有全球性又有深刻民族认同”的一代人,Z世代的显著特点是“高度依赖互联网生活”,“他们通过互联网来改变命运,通过互联网来创造自己的想象,通过互联网来构筑自己的生活圈”。
“可以说,这一代人几乎完整经历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全过程,他们不像‘70后’‘80后’是通过学习进入互联网的,他们天然生活在互联网的状态下。这一代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高度互联网化,他们的价值观也随着中国的高速发展发生着深刻变化。”张颐武说。
不久前,清华大学图书馆发布了2020年借阅排行榜,《毛泽东选集》连续第二年位列榜首,引得不少读着《毛泽东选集》长大的50后、60后们既感慨、又好奇: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喜欢读《毛泽东选集》?Z世代到底有着怎样的价值取向?
“年轻人在网上把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称作‘史上最牛创业团队’。当代年轻人的‘底色’是什么,由此可见一斑。”B站政策研究院研究员王祚认为,Z世代的年轻人有着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尽管这一代年轻人对自己的生活和前途同样带有迷茫和焦虑,但他们坚定地爱着自己祖国。”
“这很马克思!”“向马克思致敬!”“马克思主义万岁!”对于70后、80后的家长们而言,或许很难想象,这些都是今天的年轻人在B站一部动漫作品中刷屏的弹幕。
国产动漫作品《领风者》用动画的形式展现了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一生,作品一上线便受到了广大青少年观众的喜爱,引发青少年观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热烈讨论,B站总播放量超过千万。除了动漫作品外,《领风者》制作团队还在这一IP的基础上制作了包括小程序直播答题、漫画和表情包在内的一系列新媒体产品,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参会专家认为,在Z世代的成长过程中,中国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因此Z世代对国家的认同感很强。Z世代不仅受教育程度高,他们也能够通过网络连接全球,“他们的自信恰恰来自于自己对世界、对中国更深入的了解。”
外交学院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则认为,无须过分强调所谓“Z世代”青年、或者哪个世代青年的特殊性。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每个年龄段的青年都有共性,要发现和发掘规律的一致性,结合他们的时代特性,引导青年培育正向的价值观,走上健康成长的道路。
“如何与Z世代有效对话?”――青少年需要怎样的主旋律传播
直观的三维地形图展示、简洁明了的解说分析、恰到好处的音视频史料剪辑……在B站,不少的年轻up主将历史素材与新的视频技术结合,将“四渡赤水”“百团大战”“上甘岭战役”等历史经典战例生动再现,此类视频都赢得了大量拥趸。
“Z世代的青少年是一批容易泪崩的孩子,他们会为革命先烈事迹所感染,也会为抗疫英雄、外交天团所打动。做好青年价值观引领和塑造,就必须要找到与他们有效对话的方式。”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苏大鹏认为,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和社交媒体平台以更加年轻化和娱乐化的方式,迅速聚拢起了大批的青年,传统媒体和教育工作者沟通青少年的方式亟需快速“变道”和“超车”。
“与Z世代对话,既要有中华文化经典的厚重,还要有二次元的灵动。需要深耕细作。”苏大鹏说。
如何做好青少年群体的主旋律传播,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课题。《领风者》动画总策划、湖南省永州市宣传部长表示钟君表示,主旋律传播要以“守正创新”的方式做到“曲高和众”,既要对孩子们进行创新性的教育,也要讲规矩、守住底线。“要特别避免把正能量的传播标签化、口号化、简单化,要尊重潜移默化、内容为王、链条传播、统一运营的现代传播规律。同时,要形成规模,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方毅华表示,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与父辈相比,具有去中心化、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多元性、娱乐化等鲜明特征,因此在向青少年传播的时候,必须要了解现在所处的新的语境。她说,“如果我们现在对所处的环境不够清醒的话,对于青少年的引导难度是非常大的,很难和青少年产生交流和对接。”
用《流浪地球》的方式回顾中国抗疫,用《神奇女侠》的剧本讲述美国的种族问题……疫情以来,自媒体“留学生日报”制作的一系列时政类短视频广受欢迎。总结其成功经验,负责人林果宇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已经形成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做好传播的关键在于融入他们,并形成共识。“一定要用‘00后’的语言讲述我们想给‘00后’讲述的故事。”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陆士桢说,“价值观塑造对青少年来讲就是成长的一部分,主体还在于他们自身。因此要以青少年现代的、日常的视角,帮助他们加深对价值观基本内涵的理解,把握价值观的精神实质。要善于挖掘传统当中的现代元素,学会用现代思维和现代语言逻辑去包装传统。”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威在研讨会上分享了关于“二次元”的研究。他指出,“二次元”是中国本土的话语实践和概念重构的产物。“二次元”早已不再是小众文化,而是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且正积极融入主流。何威认为,在对青少年群体的传播中,“二次元”中的要素,一个“萌”,一个“燃”,都要利用好。首先,万物皆可萌;其次,“燃”能够激发理想主义的状态或者少年感,这恰恰是当代青年需要的。应该充分利用好“二次元”文化的特性激发年轻一代的理想、热情。
不过,有专家也指出,尽管社会各方面越来越认识到Z世代的战略价值,青年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但我们也不能从忽视青年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迎合青年、吹捧青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主编刘俊彦指出,“‘互联网+’的后喻时代使青年人在运用传播上具有革命性的优势。这种革命性的优势,使青年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比以往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刻。但青年见多不一定识广,青年价值观尚处于塑造过程之中,青年思想需要正确引导。”
“如何塑造Z世代正确的价值观?”――网络平台亦应有所作为
“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每一只兔子都有一个大国梦”……这些感动广大网友的台词,出自一部国产动漫佳作――《那年那兔那些事儿》,这部动漫把近代以来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动物漫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在青少年中“圈粉”无数。
《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创作者兼出品人、B站知名up主林超,对于红色题材在新时代青年团体中的传播深有体会。林超指出,“引领青少年群体形成正确价值观,首先要从传播角度入手。当前网络亚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去中心化的表现是梗,被解构的宏大故事在互联网上更易具有互动性、传播性。”
“网络平台和自媒体正向引导的关键,在于形成共识,而非制造割裂。”自媒体酷玩实验室致力于制作有关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类话题的短视频。负责人朱紫辉和郭思嘉认为,要找到内容的切入点、情感的共鸣点,巧妙地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的共识点。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指出,移动互联网生活已成为“00后”青少年生活方式的显著特征,人类教育已经进入全域教育时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之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空间在教育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加强互联网教育治理迫在眉睫。”
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李玮对此表示认同,她说,“我们不能忽视互联网对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网络必须走向文化化,也就是挣脱技术的桎梏,使网络变得更加有文化。”
在讨论中,不少专家都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即在塑造青少年正确价值观方面,负责内容分发的平台机构亦应有所作为,肩负起传播正能量作品的责任。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常务理事闫光宇表示,“现在的青年人被两种东西固化了认知范围,一种叫自主选择,一种叫算法推荐。青年人容易被自主选择和算法推荐困在自己的视野中,形成精神世界的双重极化。”
因此专家认为,内容分发平台需要建立基本的责任共识,一方面利用好算法推荐系统,引导青少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强化对平台内容的规范管理,避免不良内容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林超说,“因为信息摄入量的空前膨胀,(用户)对互联网的内容选择有自主性。但是针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创作,平台应该在算法上努力做到三个必有:首页必有、推荐必有和搜索必有。”
除加强网络平台治理外,与会专家还呼吁鼓励青少年发挥主观能动性,让青少年真正成为价值观塑造的主体,注重发挥自我教育的功能。陆士桢指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儿童的现代信息素养教育形成,将其纳入价值观塑造的结构体系当中。不仅要让孩子成为技术的消费者,而且要成为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