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最爱打点滴!医揭真相「不如直接喝珍奶」 背后意义有这些

点滴大多都是营养品,急诊医师翁梓华认为,能吃就不用打。(示意图/Shutterstock)

不少人都有过「打点滴」的经验,而大部分的点滴只是「营养补充品」,马偕纪念医院急诊部医师翁梓华直言「能吃就不用打」;至于打点滴其中一个目的是要「限制病患行动」,刚好利用打点滴的时间好好休息,身体过劳状况也会好转。

翁梓华在脸书发文表示,东方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爱打点滴的「注射大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大陆人一年的点滴注射数接近世界总注射次数的1/3,此外大陆人一年平均要打8瓶点滴,远大于世界的2.5至3.3瓶。

点滴的功用是什么?翁梓华说:「大部分的点滴只是营养补充品,但能吃就不用打!」点滴是一种透过静脉注射给营养的方式,医师会根据病人的状况,酌量添加营养物质,例如B群、钾离子等等,「不过说穿了就是些水、糖、电解质、维生素(甚至连蛋白质都没有)。」

很多人会认为,点滴直接进入血液,效果更好,翁梓华澄清:「其实并不然,比起从嘴巴吃进去的,这样的补充『杯水车薪』。」他举例,一瓶急诊常用的含糖补充液D5W 500c.c.,里面也只有25公克的糖,全部打完也才只有100大卡的热量,「还不如直接去喝一杯珍奶700大卡来得有效率」。

翁梓华直言,「比起肠道吸收,吊点滴的效率差强人意,对于我而言,如果病人能吃就吃。」真的是遇到不得已的情况,像是一直吐不能吃、准备开刀、病人状况需要精准控制输液量、急救大量失血等,这时候才会安排点滴治疗。

除了补充营养之外,点滴有一个很大的功用是作为药物的载体。许多的药物设计的时候相当「浓缩」,如果直接打到血管内,会因浓度太高而引发「血管炎」,这时候就会要用点滴为载体,先把药物混在点滴里面,再给病人挂上。

点滴也可用来限制病患行动,翁梓华表示,许多来急诊的人,其实只是身体疲劳过度,适度的休息就会改善,点滴的使用刚好可以限制病患的行动,给他们「充分的理由」休息,好好休息一阵,自然身体状况也会变好。

点滴也是用来给急诊医师「观察」的工具。翁梓华表示,在急诊,许多的疾病没办法第一时间诊断,放回家又担心病况会恶化;不放回家,病人留下来也没办法立即治疗些什么。这时候,急诊医师就会开点滴给病人用,一瓶点滴吊完大约6至8小时,刚好是观察病情的时间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