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調整政策瓦解利差交易 下一批可能遭拋售的資產是什麼?

最近日圆利差交易平仓潮急涌触动全球股市大地震,但其实是全球央行量化宽松(QE)和零利率政策终结所引发的余震。路透

三周前,金融圈似乎形成共识:美国前总统川普将赢得11月总统大选,「川普交易」大行其道,但当时没人料到全球股市会突然暴跌。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邰蒂指出,这给投资人两大警惕。

一、即使是金融专业人员,包括避险基金、私募业者或银行家,都难准确预测市场何时会崩。即使可找出市场紧绷和出现裂缝之处,也难推断何时会发生市场大地震。更何况,演算法程式交易兴起,已加剧价格波动并加速反馈回圈。

二、本周一的股灾与其说是「实体」经济疑虑引发恐慌,不如说与金融互动关联更大。避险基金集团桥水投资在致客户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这场普遍的去杠杆化,绝对是一场市场事件,而不是经济事件...因为结构性波动率低的时期,向来是累积巨量部位的沃土。」这些投资部位终于涌现平仓潮。

本周全球股市大地震 是QE终结引起的余震

换言之,这些事件可说是终结非正统货币政策实验--量化宽松(QE)和零利率--所掀起的余震。

最近最明显的实例,就是日圆利差交易(yen carry trade)--借来便宜日圆,转而买进收益较高的资产,例如美国科技股。自从日本银行(央行)1990年代末祭出QE以来,便宜的日圆贷款已推升全球融资,尽管期间曾随美元和欧元利率而起起伏伏。

然而,2021年尾,日圆利差交易暴增,反映美国货币政策挥别QE和零利率时代。今年3月,日银终结负利率时代,开始升息,日圆利差交易开始减弱。

难以估计转变的程度多大。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报告,自2021年底以来,跨国日圆贷款增加7,420亿美元。瑞银(UBS)和其他银行则估计,今年初尚未平仓的利差交易金额累计约5,000亿美元,而瑞银和摩根大通估计,其中约一半已经平仓。

至于日圆利差交易平仓潮对美国科技股冲击多大,分析师看法不一。摩根大通和瑞银认为,的确有影响;野村策略师Charlie McElligott则认为,是美国科技股涨到离谱的价位,才导致日圆融资被砍,而不是反过来。无论如何,重点是:之前便宜(甚至免费)资金助涨美、日资产的时代,已经接近尾声。

日股、美债 也将面临平仓抛售潮吗?

最近被日圆利差交易平仓潮冲倒全球股市这么一吓,许多投资人提高警觉,开始搜寻下一批肇因于QE扭曲、未来可能突然崩溃的交易。

有些投资人担心,日银或瑞士央行近年来大买股票--日银据估计如今持有7%的日本股票,而瑞士央行在微软、Meta等美国科技股的曝险部位很大--万一他们把投资组合中的这些持股释出,会不会又触动一波股市大地震?

目前看来是不会。尽管就历史标准来看,这些部位都高得异常,但日银坚称短期内不会卖。但有意思的是,日本以外的投资人,如今正觉醒到这个问题。

另一种资产也受到关切:美国公债。许多投资人以为,美国公债需求向来很强,不管美国财政情况是否恶化,也无畏候选人竞选政策带来的不确定性,因为美元仍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准备货币。或许是如此。

在QE时代,是联准会(Fed)愿意扮演终极的公债买家,才强化了这种信心或自负。想像若是这种情况转变,令交易员忐忑不安。难怪美国财政部本周标售总额420亿美元10年期公债,结果需求疲软,不如预期。

有些人可能说,这些都不必多想,反正万一市场真的崩盘,央行总是得出手救市。日银副总裁内田真一周三不就出面喊话,承诺「维持现行水准的货币宽松」,与日银总裁植田和男上周释出将进一步升息的讯息唱反调。

但重点是:丰沛的免费资金并非常态,投资人愈早醒悟愈好--不论他们的身分是个人存款户、私幕股权名人、避险基金,还是央行官员。